第A9版:创业

丁树亮:梅园里的“农创客”

  夕阳西下,看着发往北京的最后一辆货车安然驶出仓库,果农们拿着刚到手的货款,有说有笑地往家里走,原本眉头紧锁的丁树亮露出了笑意。尽管这只是今年600多万元订单中普通的一笔,但每做完这样一笔,丁树亮的心里就会感到更踏实一些。
  缙云县舒洪镇共有5000多亩杨梅地,是名副其实的“杨梅之乡”。每年的盛夏时节,是采摘杨梅的旺季,杨梅的香味老远就能闻见。虽然前几年杨梅产量不低,但村民们却高兴不起来。“我家种了5亩杨梅,每年都能收获不少黑炭梅,但年年都要为销路发愁。”村民丁日丹说,近年来,果粒更大、更漂亮的东魁杨梅成了市场的宠儿,个头小的黑炭梅越来越难卖出好价钱。
  据杨梅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官川介绍,黑炭梅已连续多年行情低迷,“有时候售价还抵不过采摘的人工成本,农民损失不小。现在有了一个杨梅加工厂,滞销的黑炭梅基本被它收购。”丁日丹说,从前年开始,他向加工厂供货已超过2500公斤,年均增收1万多元。
  今年32岁的丁树亮是舒洪镇舒洪村人,大学毕业后在杭州一家期货公司谋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我特别爱吃黑炭梅,每年夏天都会和妻子一起赶回家乡尝鲜。可是最近几年,我发现果农们经常为杨梅滞销而发愁。”丁树亮说。
  平日里被乡亲们称为“文化人”的丁树亮,想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村民增收。如何破解杨梅保鲜期短的瓶颈、开辟更广阔的销售渠道,成为丁树亮日思夜想的问题。渐渐地,返乡创业、助农增收的念头在他心里不断萌发……
  2013年,丁树亮与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工作的妻子郑人方一起辞职,毅然返乡创办缙云成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杨梅酒。从2015年建厂到2016年投产,缙云成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杨梅加工量已逾600吨,使本地及胡源、东渡等邻乡、邻镇的果农年增收300多万元。“办杨梅加工厂,只是为果农打开了一条新的销售渠道。只有让杨梅酒成为受市场青睐、赢得消费者口碑的优质产品,才能确保果农持续增收,开辟出一条真正稳定的增收新路。”丁树亮在介绍自己返乡办企业的初衷时这样说。为此,他先后投入900多万元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并以国家一级酿酒师、国家级黄酒资深评委胡普信,浙江林学院酿酒专业博士研究生刘兴泉等专家为“智囊团”,结合缙云古法酿酒技艺,精益求精制作佳酿。
  出乎丁树亮意料的是,试销产值仅70万元的产品,获得了市场的广泛好评,去年产品正式投产后,产值猛增至360万元。今年春节前夕,全国300多位电商精英到缙云北山村取经,丁树亮的杨梅果汁酒成为近百个农产品展位中最受关注、最红火的产品。“清晰度高、口感好,而且酒精度比较低,肯定能打开女性消费者市场……”来自北京的李征然等多位客商品尝了“江南谣杨梅果汁酒”后赞不绝口。最终,成禧公司开发的5款不同包装的产品全都获得了好评,来自宁波和济南的客商当场签下了金额为20万元和17万元订单。“今年杨梅果汁酒还没有开工生产时,订单就已经超过了120万元。6月中下旬,常州一餐饮企业还专门组织了100多人来参观,实地考察杨梅的种植环境。”丁树亮颇为自豪地对笔者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要守住了好生态,农民增收致富的梦想就能照进现实。”
张李杨 丁南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