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豪 文/摄
眼下,我省单季晚稻陆续进入孕穗抽穗期,此时也是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近日,记者在嘉善县西塘镇红菱村采访中发现,稻田间的田埂上种满了向日葵、芝麻等显花植物,五彩缤纷的鲜花将绿油油的稻田装饰得像个大花园,水稻长势良好。当地农民告诉记者,今年采用种植显花植物等生态措施来防治水稻病虫害,效果十分明显,至今未发现有明显的病虫害为害迹象。这里是省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是全省水稻二化螟区域综合治理示范区之一。
据省农科院植保与微生物所副所长吕仲贤介绍,在田埂种植芝麻、大豆或撒种草花等显花植物,为天敌提供食料和栖息环境,保护和提高蜘蛛、黑肩绿盲蝽等捕食性天敌和缨小蜂、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的控害能力,从而提高稻田的生态功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作为我省主要粮食作物的水稻,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防控难度大。在病虫防治上,以往农户主要依赖化学农药,然而长期使用农药,使得病虫抗药性增加,农药用量增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也加大。近年来,绿色防控水稻病虫害的理念被农民接受,以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等为代表的一批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面积逐年增加。
省植保检疫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主要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等措施。农业防治包括选择抗性品种、避害栽培、控肥减害、清理病原等手段;物理防治是指通过使用秧田防虫网纱隔离、害虫高峰期杀虫灯来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的危害;生物防治是使用生物农药、释放天敌、引诱植物性诱剂、种养结合等手段消灭病虫害;化学防治则是通过精准的预测,精准、高效、科学地使用药物,并采取相关的应急措施来防治病虫害。
据统计,今年我省建立水稻二化螟绿色防治示范区面积近17万亩,冬闲田翻耕灌水杀蛹面积近180多万亩。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减少了农药使用量,今年早稻和连作晚稻减用药1-2次,单季晚稻减少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