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2017年种植业主推技术⑤

旱粮主推技术(3项)

  1.鲜食大豆、玉米分带间作隔季轮作技术
  鲜食大豆、玉米分带间作可以在同一个上市季节同时收获鲜食大豆和鲜食玉米,不仅能提高产量,而且能提高经济效益。玉米首选大穗高产品种,大豆则应选耐荫、耐肥水品种。鲜食大豆和鲜食玉米分带间作有两种玉米群体配置方式,一是玉米密度与纯作一致,二是相应减少为纯作的一半。从产量和经济效益以及方便管理角度来看,栽培上宜采用鲜食大豆与鲜食玉米2:2(一畦大豆一畦玉米,每畦种植大豆或玉米各两行)的带状间作方式,可在基本不影响鲜食玉米产量的情况下,增收30%多的鲜食大豆产量,总量增收20%以上,与鲜食玉米纯作相比,增值30%、增收120%以上。在春季分带间作的基础上,秋季实行玉米和大豆换畦种植,即分带轮作,更有利于大豆和玉米的生长,更容易获得高产。
  2.马铃薯大棚基质覆盖栽培多次收获技术
  马铃薯大棚基质覆盖栽培多次收获技术是指在大棚内,利用防虫网(或无纺布)、育秧基质、双色地膜等材料进行隔离和覆盖,实现多次收获的马铃薯新型栽培技术。播种期可从9月中旬到2月中旬,收获期从11月底到5月中旬。采用微耕机等将土壤翻耕、耙细,在翻耕时每亩施入高浓度复合肥75公斤左右,整成1.2米宽畦,有条件的可在畦面上铺设两根滴管,方便日后补充肥水。将与畦同宽的60目左右的防虫网(无纺布)铺在畦面上,按行距50厘米、株距20-25厘米将马铃薯种薯摆在防虫网(无纺布)上,用蔬菜育秧基质或食用菌渣或商品有机肥按播种行覆盖在种薯上成基质带,最后用幅宽1.4米左右的双色地膜盖好。播后等苗高5厘米顶膜时破膜引苗,尽量使引苗孔最小,以防透光产生青皮薯。一般出苗后不再施肥,如果铺有滴管,在需要时可补充肥水。如果是10月底到12月底播种的越冬栽培,则要注意做好防冻工作,必要时可加膜保温。出苗一个半月左右,一般即有薯块形成,可经常揭起地膜边缘查看薯块大小,待薯块长到鸽蛋大小时视市场行情挑选大薯收获上市,小薯继续保留,收获后盖好地膜边缘。如此反复可实现多次收获而不影响植株生长,直到植株自然老化。
  3.鲜食迷你番薯双季栽培技术
  迷你番薯双季栽培是根据迷你番薯结薯早、生育期短等特点提出的技术,近几年应用面积逐年扩大,效益成倍增加。
  第一季在2月下旬开始育苗,4月初移栽,6月下旬可上市。第二季6~8月均可移栽,9~11月上市。双季栽培法亦可在第一季番薯采收前,在畦边套插薯苗,待第一季番薯采收时,把挖掘的泥土壅盖在新插薯苗旁即可成畦为第二季番薯。种薯应选浙132、心香、金玉、6025等为宜。宜选择土质疏松肥沃的壤土,首选土壤偏酸性的紫色土、黄泥沙土。选择无病种薯,排种前用80%“402”2000倍液浸种5分钟。在2月下旬开始育苗,也可适时早育。出苗前保持床土湿润,床温28℃~30℃;出苗后控制床温在25℃左右。苗长15厘米以上,有5~7张大叶时,可以剪苗扦插。每剪一次苗,浇水施肥一次。采用宽垄双行栽培,宽垄距110~120厘米,垄高20~25厘米然后做直、做平垄面。采用浅平插法,将4个节位水平插或斜插入土中,两叶一心露出地面,其余叶片埋入土中,每亩扦插4500株左右,扦插成活后立即进行查苗补苗。多施有机肥,增施钾肥,少施化肥,以确保其品质和食味。收获时间要根据当地气候、品种特点结合市场需求来确定,一般扦插后90-100天即可收获,最迟收获期在降霜之前,禁止在雨天收获。收获过程要轻挖、轻装、轻运、轻卸,防止薯皮破损和薯块碰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