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医生,我家橘园的果子品质不错,就是外观不好看,表面不光洁,棕红色、黑色的斑点多,果子卖不出好价格!”不少果农对此感到十分郁闷,感到束手无措。其实,这是柑橘黑点病,是由一种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
“黑点病”也称“砂皮病”,该病除危害橘树新梢、新叶和果实引起黑点病外,还会危害枝梢引起枝枯;田间感染带菌果实后,在果实贮藏期也会发病引起褐色蒂腐。眼下,受温度高、天气干旱影响,柑橘各类病虫害危害进入猖獗期,而柑橘生长正处于果实迅速膨大期(壮果期),因树体养分积累减少,抵御病虫危害的能力下降。因此,及时防治柑橘病虫害,确保柑橘丰产,十分关键。浙江大学、浙江省柑橘研究所以及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结合多年的研究和各地橘农的田间试验,联合出版了《柑橘果实黑点病防治技术挂图》。该挂图主要针对柑橘果实的黑点病如何辩识,并详细讲解了病害的防治技术。现将挂图内容摘编成文,供广大果农参考。
柑橘黑点病发生有哪些规律?
问:柑橘黑点病病源在哪里?
答:黑点病病菌平时就生长在腐烂的枝干和枯死的枝梢上。枯枝上的细小黑点就是病菌的繁殖体,里面有大量的孢子。孢子成熟后,一遇到雨水就吸水膨胀,就像挤牙膏似的成堆地从孔口溢出,遇水就分散开来。这时如有风,特别是既下雨又刮风时,孢子就被风吹起,当降落到果面、嫩叶和枝梢表面,且表面有水时孢子很快萌发、侵入。
当果皮细胞受侵染后,立即产生抗病反应,分泌树脂包围病菌的菌丝,以阻止菌丝扩展。这些胶质变干后,就成了凸起的小颗粒,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黑点或砂皮。如果是一大堆孢子落到果面,遇水化开,同时萌发侵入,果实表皮大量细胞会同时分泌树脂,就会形成“泥饼”状斑块或“泪痕”状病斑。黑点病菌也能侵染果梗,在采收前或储藏期造成果梗枯死,继而引起果实的“褐色蒂腐病”。黑点病菌还能侵染有伤口的枝干,引发“树脂病”,也可侵染枯枝,继而生长繁殖,滋生孢子,条件适宜时又去侵染果实,从而形成侵染循环。
问:果实哪个阶段最易发病?
答:果实从坐果到成熟期都可感病,但果实越小时越易感病。小的幼果发病后往往很快脱落,即使不脱落,果实也会因发病生长不良而成畸形果。通常感染病菌早黑点粗,凸起明显;柑橘膨大期过后,受感染所形成的黑点细小,凸起不明显,对柑橘品质影响较小。
问:枝梢、叶片哪个阶段易发病?
答:只有尚未革质化的幼叶和尚未木质化的新稍容易感病,而成熟的叶片和已经木质化且无伤口的枝梢则抗病,不易被侵染。
问:侵染病菌的来源只是树上树下腐烂的枝干和枯梢,而有黑点的叶片、枝梢和果实不会产生孢子,也不会引发柑橘黑点病,对吗?
答:是的。黑点病是弱寄生菌,通常病菌只能在坏死的树皮或枯死的幼嫩枝梢上生长繁殖,对健康组织虽然具有侵染性,但侵染后很快受寄主防卫反应产生的胶质所限制,一般不会扩展引起更大的病斑或腐烂。
问:那枯枝什么时候释放的孢子最多呢?
答:一年四季都可以产生孢子,但在气温10℃-35℃特别是22℃-30℃、空气潮湿时,产生的孢子更多。每年3-11月,每次降雨后,都会有若干孢子释放。释放后的孢子遇水滴就化开,遇到风就可以将孢子扩散开来。当孢子着落的组织感病有伤口,且遇水时间超过18小时,孢子就萌发侵入了。
问:为什么果园里橘树刚开始结果时,柑橘黑点病发生少,随着树龄增大而发病就多起来了?
答:柑橘黑点病的发生随着柑橘树龄的增大,发病会逐渐加重。这主要是因为树龄大了,树势逐渐变弱,发生枯枝的机会就多,滋生黑点病菌的数量也就多了。
问:那么不同柑橘品种对黑点病的抗性会有所不同吗?
答:柑橘种间和品种间对黑点病的抗性差异不明显。也就是说,黑点病害的发生与果园的腐烂枯枝以及降雨关系最为密切,而与柑橘品种关系不大。果园树龄大、管理不善,或因冻害、蛀干性害虫为害严重,树冠郁闭、枯枝多,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尤其是近年来提倡优质果生产而推广弱势栽培、延后采收等,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树势,助长了黑点病的发生。
如何综合防治柑橘黑点病?
问:当柑橘黑点病发生时,怎么防治呢?
答:首先,要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施肥,减少树冠枯枝的产生,提高树体的抗侵染能力;其次,采果后要及时施足基肥,恢复树势;第三,橘树萌芽前,要及时剪除病虫为害枝条,并将修剪下来的枝梢集中销毁。
问:药剂防治的关键是什么?
答:首先在春季枯枝剪除清理后,要做好药剂清园工作,以减少果园内的病菌数量;其次要及时喷药保护幼果,减少病菌侵染成功的机会,重点是在柑橘坐果后至果实膨大结束前,及时喷施药剂,可根据天气情况,每隔14-20天喷药1次,直至果实膨大期结束,全年累计喷药保护4-5次。
问:哪些药剂防治黑点病比较有效?
答:据多年的试验和各地橘农田间应用结果,杀菌剂以80%优质代森锰锌(如护庄/大生等)防治效果较好,如果在配好的药液中加入200倍的优质矿物油(如99%SK绿颖)可以增加防效,其它杀菌剂如丙森锌、唑醚.代森联、嘧菌酯等效果也不错。
占红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