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观点

农业公园,农旅文融合新业态

  □许雪亚
  上月,中国农业公园与休闲旅游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四川广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论坛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中国农业大学发布的《中国农业公园发展研究报告(2016)》指出,中国农业公园是在农业园区、科技园区、观光园区的基础上,融合农业产业发展、农耕文化与传统民俗、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多种形式发展起来的一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新模式、休闲旅游发展新业态。创建10多年来,中国农业公园以凸显“乡土、乡情、乡愁、乡韵”内涵为特色,成为集美学化的农业景观、生态化的农时田园、艺术化的农耕文化、产业化的农事组织、科学化的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村社区,是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田园综合体。
  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就是要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认为,中国农业公园创建的重要意义在于找到了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有效途径。
  国家农业公园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的一种现代观光农业经营方式;是文旅结合、农旅结合的理想模式,可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是值得大力支持的休闲农业发展新模式。
  “农业公园的发展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高端形态,它有效地利用了农村广阔田野、绿色村庄,遵循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农业生产与农耕文化有机结合,成为产业融合的大平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农民增收的新载体。农业公园的创建有力促进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传统农村形态的提升和再造。”中国农村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王太说,“农业公园的创建,可以说,给出了一个新农村建设综合解决方案。”
  “我们打造农业公园一定要与当地的特色资源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卢凤君说。在卢凤君看来,农业公园仅仅是一个平台,要把它建设好,需要相邻乡镇之间相互联通,联接起各自的不同区域优势。
  乡村休闲旅游康养产业最大的缺点在于其发展存在孤岛现象,由此各个乡村要借助自身特色禀赋把自己打造成“珠子”,由线串起来,进而提升“珠子”的价值。因此,中国农业公园要打造自己的标识,与周围区域联动,融入农业与乡村“三生”空间,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品牌。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