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晨阳
“100%就业,毕业分配到高铁当乘务员”“农村户口享受国家助学补助,上学也能赚钱”“与××大学合作办学,降分录取可拿名校毕业证”……又到招生季,不少家长和学子最近又在不同渠道看到了上述“好事”。
遇到这种听上去很美好的招生宣传,家长和学生可要当心了——你可能遇到了“假大学”或“骗子学校”。这些学校要么无办学资质、不具招生资格,要么无实体校址、只有空壳网站,要么仅是培训机构却打出与名校合作的幌子……
更可怕的是,随着城市媒体对假大学揭批力度的不断加大,这些骗子已很难在城市骗到生源,开始盯上了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
假大学危害大。一旦农村学生被忽悠,进了各种各样的假大学,不仅白交了学费,浪费大好的青春时光,还拿不到正规文凭。这样的骗局,既在精神上打击着那些期待靠教育改变家庭命运的贫寒学子,也用骗取金钱的方式吞噬着扶贫成果。
假大学有哪些常见骗术?有受骗的家长表示,现在有一些“没听过名字”的大学,纷纷在镇上租房开设招生站;还有一些假大学的招生人员,故意入住当地教育部门附近宾馆,显得很正规……即使家长有一些疑问和担忧,他们也早就想好了应对之策,确实很容易让人上当。
不过仔细分析,假大学的骗人把戏无外乎:给钱就录取,连分数都不需要;或降分幅度很大,而且还保就业包分配。在高校招生越来越公平公正公开的当下,怎么可能有这等“好事”?
尽管相关部门不断发出提醒,并对此类学校进行曝光、打击,但每到招生季,类似骗局总会变着戏法再来一遍,而且上当者众。严打假大学,防止其在农村大行其道,仍需多方给力。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民办院校招生监督管理制度,对假大学的忽悠行为零容忍。同时,应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比如,通过发布“黑名单”和提醒提示等手段,帮助求学者明辨真假;对于跨省忽悠的“假大学”,也可通过建立区域合作机制联合打击。对假大学的违法违规招生问题,应实行责任倒查机制,用严格问责确保监管不“打盹”。
第二,强化规则意识,摒弃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处事”思维。记者发现,在全国多地出现的假学校招生,尤其是以联合办学名义忽悠学生就读的事例中,个别教育主管部门在处置过程中,存在罔顾规则、“特事特办”主动牵线将受骗学生“转学”至公立大中专院校就读的现象。这样的处理,虽于情合理,但于法无据,也是对其他学子的一种不公平。
第三,将辨别假大学、假学校的相关知识等,纳入教育扶贫的相关宣传中,在城乡广泛形成对此类“学校”人人喊打之势,避免更多人上当受骗。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