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穿越千年时空,他用一颗匠心修复古家具

  2016年年初,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引发了收视狂潮,那些几十年如一日修复文物的匠人,用精湛的技艺和对文物的敬畏之心让很多人对这一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德清县雷甸镇白云南路就有一位与古家具打了十几年交道的“文物医生”,他为上千件古旧家具“把过脉”“问过诊”,让其焕发新生。
  他就是56岁的秦晓,走进他家中的院子,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陈列着的木质家具。“清代长椅、明代木桌、雕花床板……这些古旧家具都是我的宝贝呢!”正修家具的秦晓说道。
  秦晓自幼就喜欢摆弄木器,经常给村子里的木工师傅打下手,做点小玩意儿。上世纪90年代从企业下岗后,为了谋生他开始学习明清古旧家具的修复。秦晓说,那时候除了自己在家摸索,还专门拜师,从最简单的刨木头开始,到研究木制家具每个部位的内部榫卯结构,手掌磨得水泡都变成了老茧。花了差不多三年,师傅才正式让他修复古家具。“修复古家具是一项很复杂的手工活,其中家具的榫卯结构藏着最大的玄机,怎样按照古人的手法把纹路和结构还原成老家具的样子,是最考验人的环节。”秦晓介绍,修复的第一步就是先“把脉问诊”,根据老家具的“伤情”制定修复方案,其中寻找材料要花上一番功夫。必须找到同一品种类似的料,再按照损坏程度,尽量保留原有部分去修复。
  制定好方案,就要清洗家具,洗过的旧家具还要阴干一周。然后是整修,把缺损的地方补齐,木料材质、颜色也要一样,最难的就是一些雕刻的地方,还得用同样的风格修补好。最后是配配饰,特别是一些柜子上的吊牌、面叶、包角等,这些饰件掉了都得重新配起来。
  在秦晓看来,修复古家具是一种文化传承。“古旧家具都有地域风格,岭南、皖南、晋地、闽南等各不相同,都有特殊的印记。”秦晓介绍,市场上有许多仿古的明清家具,但是无论怎么仿,也达不到真品的艺术高度。“所以要做到修旧如旧,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历史文化知识。否则,就鉴定不出来古旧家具的年代,也修不出原来的纹饰和味道。”
  秦晓介绍,中国传统木作凭借单纯的榫卯结构就能做出扎实稳固的家具来,这需要对木材结构和力学有着深透的了解研究。几十年下来,秦晓对各式榫卯结构了然于胸,修补的古家具有2000多件。“很多人修家具在两块木头的接合部位就用钉子钉起来,这样虽然省时而且外表也看不出来,但钉子会膨胀,最后会导致整个家具彻底散烂甚至无法修复。不能干昧良心的活儿。”秦晓说。 王艺潼 王福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