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探秘七百年张思古村,因梦而生的桃花源

  •   “黄土地上,父辈努力事耕桑;古名堂里,竹马嬉戏携青梅;老巷深处,氲氲醇醇煮酒香;大枫树下,邻里共话有家常。张思古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从天台城关出发,向西三十四里,平桥镇张思村——一座迄今已有700余年历史的古村带着厚重感出现在面前。当城镇化进程携着雷霆之势而来,宛如尘封在安静时光中的张思古村,却用变化保留住传统与古朴,保留住山青、水秀、物美、人和。也让张思村成了游客心中的“梦里老家”。
    青砖黛瓦,水墨张思
      张思村的盛夏,一副老桌凳,一捆篾竹片,几件工具,六旬老人谢桂秀有时会在对外开放的古民居里,进行篾帽制作。
      年轻时,“做篾帽”就是谢桂秀的营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这门手艺开始衰落。近几年,村里兴办乡村旅游,老人受邀“重出江湖”,展示苎布、木桶、蓑衣、木雕、笠帽、草鞋这些传统手工艺,让人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工匠精神,重拾乡愁滋味。
      张思村是天台县平桥镇的一个古村落,这里青砖黛瓦,有13处集中成片、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包括三座祠堂、十多幢明清风格的院落,还有数幢民国年间的民居,清晰地展现了古村历史发展脉络。临水而筑,依巷伸展,整个村落基本保持原生态风貌。
      老宅深巷,雨露滋润下的藤蔓,爬满了整片墙垣,如跳动的音符。天空在这里被压成了一条线,抬头便遇见气宇轩昂的门楼,重檐翼角,斗拱重昂,还有妙趣横生的石窗。
      村庄前后有二溪环绕,南是榨树砩,北有泉湖砩,二水相拥,这两条溪流也成为了村民日常洗涤与灌溉之源,至今还在使用。进出村庄必要过这两条溪流,于是溪上就有了数座石桥,最有名的是石矴桥,旧时村中有“无桥别进村,进村必过桥”的说法。
      村中有七口古井,排列若北斗七星,也是一奇。水井边曾是村民们取水闲聊的地方,现在古井作为古迹被保护起来。井边绘制了一幅文化墙,教化百姓知理守节,诚实守信。井壁上苔痕青绿,仿佛从时光深处生长而出。
    原汁原味,古韵张思
      古人择地建屋,笃信风水堪舆,张思村就是当地百姓眼中的风水宝地。
      据说,张思人的老祖宗陈广清做了个梦,梦中有一位高人告诉他,往西四十里,有一处风水宝地,遇一土墩可止,在那儿安家,必人丁兴旺。第二天,老陈带着侄子乐颠颠地去了,发现周围的景致与梦中一样,老陈果断就把家搬了过来。
      张思陈氏宗祠在土墩西北面,始建于明末,现存建筑为光绪年间重修。踏进四合院,浓郁的崇文之风带着历史的韵味扑面而来。以前祠堂中挂有多块匾额,“大夫第”和“宋进士”说的是陈氏读书人的荣耀,而中间道光年间的“钦褒纯孝”匾额褒扬的是陈氏家族纯孝的传统美德。
      上新屋里大院与宗祠正门仅隔了一条村巷。而今,岁月在这里放慢了脚步。院中摆着一口大水缸,浮着的水葫芦青嫩可爱。大院成了展示张思自酿酒、饺饼筒等传统习俗以及传统婚嫁礼俗的民俗文化主题大院,但堂中堂依然保留着原来的样子,柱子上有四副楹联书写着祖宗留下的家训,斑驳的木墙上贴满了古代的官报和捷报,彰显着主人曾经的辉煌。
      此外,张思村还有下新屋里、三透九明堂、新明楼民居等,更加精雕细琢。
    崇文重教,人文张思
      张思古村的魅力不仅来自门楣上的那一方方题刻,更源自一个个口口相传的故事。
      张思村是个出人才的地方,读书人多,做客张思的名人也多。踩在脚下的这块石头,或许在数百年前与徐霞客有一场相逢。徐霞客曾两次到过张思,并在霞客游记开篇中有提到,只是因为方言的原因,把张思写成了江司。
      一般人家无成文的家风家训,成文的家风家训在历史上只有名人才有。而张思的家风族训已经有300多年历史。张思的家风亭“熏风亭”有副对联“好风能解愠,大道能殷民”。意思是好的家风能让人纾解郁结,变得豁达,大的道义能让老百姓物质上、精神上变得更加富足。
      曾经的小祠堂如今成了村史馆,在这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五六竹凳,八九老人,摇着蒲扇,听着曲儿,聊着天儿。半人高的孩子穿梭在竹凳间,时而扑进老人怀中,笑逐颜开。
      小祠堂能保留下来,还有一段小故事。“2008年时,古村落保护观念还未普及。有公司出资120万买小祠堂的门楼,这么高的价格,我们就知道不能卖了,但已经通过了招投标。”村支书陈海强笑着谈起,“我只好去县里文物保护部门,举报自己倒卖文物,这才将门楼留住。” 赵静
    天台县张思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