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汤小娥:希望把剪纸手艺传下去

  她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蚕花剪纸传承人;她是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她的剪纸作品曾被人奉为至宝……她叫汤小娥,今年已85岁高龄。
  汤小娥,家住德清县钟管镇东舍墩村。她的剪纸,以蚕花主题出名。以前乡里多的是养蚕人,养蚕需要讨吉利,蚕花剪纸就是用大红纸来剪一些动物或吉祥的造型,养蚕人请去放在蚕房,以求得蚕茧丰收。而汤小娥蚕花剪纸的巧思,从源头上来说,是因为家里有个养“龙蚕”的爷爷。
  “龙蚕”是流行于德清东部蚕桑产区的一种传说:养一个“龙蚕”,就可以做十八车无头丝,意思是可以连续不断地抽十八车蚕丝。汤小娥的爷爷汤春生是钟管曲溪汤家墩上有名的养蚕高手,连年养出好蚕,都有好收成。汤小娥打小从心里崇拜爷爷,也对养蚕有了很深的感触,这也为她以后创作蚕花剪纸打下了感情基础。
  在汤小娥20岁那一年,她慕名向一位名叫鲁阿太的剪纸高手学习剪蚕花。白天,汤小娥跟师傅学,晚上自己揣摩。没多少时间,她剪出来的菱花活灵活现。一年后,汤小娥走上了自主创作的蚕花剪纸之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南蚕桑丝绸产业达到巅峰,蚕花剪纸的需求量非常大。汤小娥在蚕事时节,时常开夜工创作大量剪纸以满足乡邻的需求。在其他时节,汤小娥也没闲着,创作了一幅又一幅生动有趣的剪纸作品,题材也从原来的“讨彩头”蚕花剪纸,扩展到其他领域。
  在她工作室的墙上,除了喜鹊报春、石榴花开、虎头虎脑等传统花纹图案外,还有一幅宝塔图案引人注目:与其他剪纸都用大红纸不同,它采用的是蓝色纸,图案是一个七层宝塔,塔尖旁边分别是两棵桃树,长着两颗鲜美的桃子,一对喜鹊与桃树相映成趣。汤小娥说,这是钟管镇的辉山塔。老人创作的另一幅代表作是“双龙福降”。“双龙福降”四个汉字和周边花纹组成一幅复杂的图案,长约1米,宽约60厘米,这是她用整整八天时间创作完成的。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汤小娥曾教过无数孩子学剪纸,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传承她的技艺。剪纸是一门需要耐心的细致活儿,年轻人坐不住,外面有好工作就都走了。
  如今,乡间来向她讨蚕花剪纸的人也越来越少。对此,老人有些失落,但每逢传统佳节和蚕事时节,汤小娥老人还是会应邀参加各种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村里逢年过节请她教授蚕花剪纸技艺,她也总是一口答应。她说,希望有一天能将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朱宇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