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乡村故事

小山村怎样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看新昌外婆坑村这样做

  •   在浙江东阳、磐安、嵊州三地交界处,距离新昌县城42公里的山区里,有一座小村庄,那便是外婆坑村。全村共有158户人家,500多人。
      外婆坑村是一个古村落,有350多年的历史。村里的建筑大多是用石块和黄泥土垒成的老房子。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外婆坑玉米饼”的招牌,这是村里的知名特产。现在的外婆坑村,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修葺一新的景点建筑,很难想象这里以前是一个不太发达的乡村。
      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下,外婆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
    3.5公里路打开发展瓶颈
      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向上,沿途欣赏过穿岩十九峰、月亮湾等景点,就来到了美丽的外婆坑村。进村的这条路,是每位村民都津津乐道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末,村里流传着两首打油诗:“开门就是山,出门就爬岭;看看面对面,走走老半天。”“八十炉灶四十光(棍),有女不嫁外婆坑;三餐吃着玉米羹,缺钱缺粮缺姑娘。”这两句顺口溜是当时外婆坑村的真实写照。
      外婆坑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说:“以前的路是一条石头小道,非常窄,村民去镜岭镇上要翻过五个山岗,来回需要8个多小时。由于村里经济基础薄弱,姑娘一般不太愿意嫁到外婆坑来。”
      1990年,在外做箍桶匠的林金仁被村民一致推选为村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受到“要想富,先修路”理念的影响,林金仁决定带着大家先给村里修出一条公路来。为了集资修路,那一年林金仁跑了86趟新昌县城,最终政府出钱,百姓出力,在政府修路款的支持下,林金仁带着村民们夜以继日地赶工,硬是在60天时间里修出了这条3.5公里长的盘山公路。
      正是因为这条平坦宽阔的道路拉近了外婆坑和外界的距离,也加速了美丽外婆坑乡村旅游的开发。
    种植茶叶走出致富路
      中午的外婆坑村,炊烟袅袅、香味扑鼻。淡淡的饭香中,掺杂着浓浓的茶叶香。家家户户的炒茶机器不停转动着,村民们围着机器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繁忙的劳作景象。
      靠山吃山,靠水喝水。林金仁说:“外婆坑村虽然没有大片的耕地,但是这里山清水秀,生态条件纯净天然无污染,土地肥沃,发展茶叶产业有着优势和潜力。”在外箍桶多年的林金仁见识到龙井茶广阔的市场前景,于是发动村民种植龙井茶。
      前期,对于种植龙井茶,很多村民不理解,甚至表示反对。林金仁克服种种困难带领着一部分农户先种起来,卖出了好价钱。慢慢地,村民们都看到了发展龙井茶的好处,便有了现在家家户户炒茶忙的景象。
      不仅如此,村里还定期组织村民到乡里参加名茶炒制技术培训,并成立了外婆坑有机茶合作社,积极探索名茶炒制技术,积累经验。
      如今,外婆坑村人均收入已达21100元,比未种茶叶前的人均收入增加了200多倍,茶叶总产值增加到410万多元,一举摘掉了绍兴市贫困村的帽子,从全省出名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了小康村。
    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发家致富
    “昨天一天光卖玉米饼就挣了2000多元。以前8毛一个,现在能卖到2.5元,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在家门口都能挣钱了。”60多岁的何溪女开心地说。早前,外婆坑玉米饼只是村民自己食用,随着美丽乡村创建,玉米饼成为了深受游客喜爱的特色产品,成为了村里发展旅游经济的活招牌。
      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村民们的口袋也鼓起来了。林金仁说:“外婆坑村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1500亩的生态有机茶园、6500亩山林、海拔800多米的山雪岗、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风貌和民俗习惯,又是红军路经之地,更是10多个民族聚居的和谐幸福之村,被誉为江南民族第一村。”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极大地推动了外婆坑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2009年12月,外婆坑村成功申请了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于2010年5月正式迎接游客,到目前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0多万人次。2013年,外婆坑村通过资源整合,挖掘历史人文内涵,打造由两堂、三廊和五馆组成的民族文化礼堂。外婆坑村旅游集散中心正式营业,可向游客同时提供30个具有民族风情的标间。
      目前,外婆坑村已有15家农家乐开始营业,每户农户平均可接待30人就餐。村里还有一家集体农家乐,可接待450人就餐,最高日收入上万元,村里已有60%的农户分享旅游经济。
      接下来,外婆坑村将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进一步提升精品民宿和村内景点的档次,同时保留自己的特色,打造“江南民族第一村”的旅游品牌。
    王铮铮 沈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