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农企

从卖原料到深加工,这家公司让吴兴山区的竹子身价倍增

“勇胜竹木”让“山鸡变凤凰”

  换作以前,老篾匠何端正肯定不敢想自己的“看门手艺”竟会赚来外汇,而如今这已变成了现实。近日,笔者在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的湖州勇胜竹木有限公司,见到了这位57岁的该镇山背村村民。老何正在收尾一种带盖子的竹篮边框,不一会一个成品就完成了,分量不重的这一创意竹制品身价要15美元,而它的成本价只有10多元人民币。
  说起埭溪的竹制品出口日本,老何激动不已。“今年初傅总来村里找我做工,我以为他开玩笑,这点老手艺还能出口?没想到还真是这么回事。”老何口中的傅总就是“勇胜竹木”的负责人傅鹏勇。这位在1992年就涉足竹木行业的企业家,这一次,他要把一根竹子从头到脚“变身”卖给日本人。
  前不久,企业装了2个集装箱共计50立方米的竹制品,全部出口到了日本。这批货价值10多万美元,所消耗的竹子有2万多根。跟过去传统砍竹卖竹的发展模式相比,这趟绿竹东渡显得“霸气”多了。“1992年的时候我也做过竹子出口,当时就是简单地切割,当做原材料来卖。”傅鹏勇告诉笔者,当时这样卖竹价格根本上不去,还要被国外企业催交货,“我觉得这样发展下去不行,要换个路子。”
  后来,“勇胜竹木”开始转型做木制品加工,原材料全从俄罗斯进口,开发的产品也越来越多。这时,傅鹏勇逐渐洞悉了竹木制品精加工的市场前景。“在国内,使用竹木制品作为日常器皿的还不算普及,塑料产品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但我想,我们终究也会像国外一样,回到使用竹木环保产品。”傅鹏勇说。去年开始,企业辗转于日本的各大竹制品博览会,在不断与客商的接触中,傅鹏勇心中记挂多年的想法终于有了“诠释的办法”。
  “家乡的竹子其实是个宝贝,以前没摸准门道,贱卖了。现在我们想让它‘山鸡变凤凰’。日本竹制品市场需求量很大,有上万个品种,只要我们在设计上有创意、质量上有保证就能把竹子‘变个法子’卖个好价钱。”傅鹏勇说。
  今年,“勇胜竹木”开始从日本大量接单,把产品的初加工交给当地善于竹编的村民,由他们根据企业的设计标准统一加工,这种订单生产模式仅在山背村就带动了10多户农户。随后,企业将初加工的竹篮、竹筐及竹匾等半成品回收到工厂,由生产线及聘请的老匠人进行后道加工制成创意成品。
  以前山里的笋壳是无人问津的废料,都烂在地里。如今,“勇胜竹木”把它加工成出口日本的食品包装材料,最大规格的每张可以卖到1元钱。“日本的一家超市以前都是用日本本土企业制造的这种包装材料,现在改用我们的了,客户说质量一样好。”傅鹏勇说,为赶制新一批订单,企业又收购了数十吨笋壳,每吨收购价9500元,把本地的这些“废料”都收完了。
郑嵇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