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大地的孩子,从小就深深热爱着家乡的那片土地。
她二十年如一日,向农民传播农业技术,为农民解决生产难题。
她立足岗位,从技术员到农艺师,再到高级农艺师,不断提升自己,不变的,是始终拥有一颗热爱“三农”的初心。
她就是衢州市柯城区蔬菜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何润云,衢州菜农心中的首席专家,菜农只要有问题都会拨打她的电话,亲切地唤她“小何”。
“基层太需要科研了”
何润云是个土生土长的“田间姑娘”,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大学毅然选择了园艺(蔬菜)专业。也正是这个选择,奠定了何润云的人生轨迹,让何润云在蔬菜种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干越精……
谈起初次学成回乡的情景,何润云记忆犹新,“书上学到的东西真正在实践上能用的并不多,绝大部分还是来源于生产实践,用数字概括的话,70%来源于实践中的经验校正。”她说,农民相对比较保守,她刚刚开始工作时,农民并不理睬她,让她觉得非常难以接近。“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菜农还会故意拿生病的作物来考我,好在我马上就回答对了。现在那位老菜农还成了我工作上很好的朋友,我们会一起探讨蔬菜种植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何润云笑着说。
“比较能吃苦”是何润云的又一大标签,日复一日的现场苦学给何润云带来深厚的积累。她白天下乡,晚上回家写材料,这一坚持就是好几年,“干着干着,我发现一边指导菜农,一边搞科研,特别有意思,变成了自己的爱好。大概是习惯了,忙碌并不觉得累,反而很是充实。基层农业太需要科研了!”
有付出就有回报。据统计,何润云累计推广蔬菜嫁接换根技术20.69万亩,推广LED灯植物育苗、杀虫灯、穴盆基质、性诱剂、色板等新优技术26余万亩;主持实施的蔬菜瓜果嫁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全省农技推广基金会和全省蔬菜会议上作为先进实用技术向全省推广,近5年在柯城区主持举办全省蔬菜会议2次(2012年和2016年),2014年3月所在单位获全省农技推广先进单位称号;累计引进示范与推广博新5-1黄瓜、天然“云苔素”等蔬菜新品种、新农药化肥技术89种。何润云还先后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获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省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获市(区)科技进步奖27次,省农业丰收奖6次,省农业厅技术进步奖2次,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5次;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技论文22篇,主编或参与编撰出版专著8本,其中主编农民培训书4本,印发3余万册;2次主持制定市农业地方标准《无公害蔬菜系列标准》,在全市发布实施;获得专利4件;20余次被评为省市区级先进工作者……
“即使走在很偏僻的小道上,也会有菜农亲切地朝我打招呼”
“这么多年了,她帮过我们的忙真是太多了。”谈起何润云,当地菜农无不夸赞。为了解决农民在蔬菜生产过程中碰到的技术难题与困难,何润云总是主动走进农田,亲手示范,只要农民有需要,她就会尽一切努力帮助解决。对此,她总是淡淡地说:“这有什么?我本来就是做这个行业的,帮助菜农也是我力所能及的事。不过有时候我一个人走在路上,即使是很偏僻的小道上,也会有菜农亲切地朝我打招呼,我还是挺感动的。”
2005年,当地农民纷纷找到何润云,说自己种的茄子成活不了。何润云说,那片土地是1984年开始种植茄子的,一般来说,同一片土地种同一种作物,20年后就会出现土壤盐渍化、土传病害加重等问题,若不解决土壤病害问题,种植的作物都会受到影响。
经过田间试验、实地调查、资料收集、咨询专家,何润云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创新性提出蔬菜嫁接育苗+配施有机肥的集成技术来应对。经过试验,何润云发现应用该技术种植的“引茄一号”长势出乎意料的好,不但抗病能力强、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然而,当何润云满怀信心向菜农推荐蔬菜嫁接技术时,却无人响应。“一百户农民没有一户愿意接受新事物。”最终,何润云通过动员村干部带头试验嫁接育苗技术,免费提供技术、种子、有机肥料,终于拉扯起13人的“引茄一号”茄子嫁接先锋队,开始种植嫁接育苗茄子的尝试。“试验第一年,茄子就长得比人还高,病虫也没有了。”即使时隔10年,说起这个,何润云依然兴奋、激动。“第二年,先试验的13个人主动来找我,紧接着当地30%的菜农愿意嫁接了,然后是80%的菜农,到了第四年,100%的菜农用了我的嫁接技术。”据了解,这项技术亩均增产31%~50%,亩均增效5077元,3年累计新增效益10375.81万元。
此外,何润云还主持完成“全封闭智能化LED灯育苗工厂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2015年8月获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立项,2015年12月28日通过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国家级专家组评审验收,总体研究成果为国内领先水平;主持完成的“山区硬化池藕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课题,累计推广面积4万余平方米,共增加经济效益3129万元;“高山蔬菜生态栽培综合技术研究”“野菜品种筛选及商品化生态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高效节能菇菜循环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等项目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何飘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