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品茶的好季节。泡上一杯开化龙顶,紧直挺秀、银绿披毫的茶叶,在冲泡之下舒展开来,似金枪直立,如蓓蕾初放,清汤绿叶,不愧“杯中森林”“水中芭蕾”美誉。
900多年前,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开化齐溪大龙山下品尝了龙顶茶后,一时诗兴逸飞,留下了“飞泉天上来,一落散不收。披岩日璀璨,喷壑风飕飕。采薪煮绝品,渝茗浇穷愁”的动人诗篇。如今,开化龙顶更是散发出了不一样的清香。
打造“工匠茶”
早在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开化的芽茶已被列为贡品。自1985年“开化龙顶”茶被评为中国名茶以来,已连续两届蝉联“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著有《茶人三部曲》的作家王旭烽更是把开化龙顶誉为品质优良、似山中隐士的“山中老衲”。
古老茶区如何才能泡出一杯具有“工匠精神”的好茶呢?关键还在于标准化,从光、水、空气质量、土壤性质到茶叶成分,都要进行科学统一的规范,这样才有依据,可衡量,源头可追溯。
为此,开化制订实施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名茶地方标准——《开化龙顶茶省级地方标准》,把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良种化、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水平,形成了以开化龙顶茶为主,龙顶扁茶、卷曲形茶,龙顶白茶、香茶、红茶以及黄金茶、杜仲茶、速溶茶等为补充的多门类、多档次的产品体系。
开化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好茶的另一个招术,是品牌整合。为避免区域内无序竞争,打造强势品牌,开化对12个茶叶商标进行品牌整合,明确“开化龙顶”为全县名茶的公共品牌,成立了开化龙顶品牌管理委员会、开化龙顶茶地理标志管理委员会,制订《开化龙顶名茶商标包装物管理办法》,实行开化龙顶茶包装物编码管理,从而实现了品牌、商标、质量、包装的“四统一”。
定位“平价茶”
靠山吃山,但不能“啃山”“伤山”甚至“害山”。
开化地貌四周高、中间低,漫射光丰富;山高林茂,有46座千米以上高山,是全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的山地保护地区之一,全国9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正是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开化龙顶茶的优异品质,成为“中国绿茶金三角”的核心产区。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开化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让环境更趋天然。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确保了开化龙顶茶一如既往的优异品质。
从1997年开始,开化在原有较好生态的基础上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0年提出“生态立县”战略,2003年进一步做出建设“生态县”重大决策,关停了200多家污染企业。近年来,开化更是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为契机,积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逐步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发展“双赢”的生态之路。
据国家环境质量监测资料显示,开化县在全国2348个县(市)生态环境排序中,大气质量、水体质量、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均列前10位。
高山云雾孕育出开化龙顶这杯好茶,但好茶不一定是高价茶。多年以来,开化龙顶坚持平民价格,既可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又可自己日常消费。比如,开化龙顶在全国建有430多家连锁店或销售窗口,开设开化龙顶网店20多家。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产品批量出口欧盟各国及日本。
开化龙顶一方面成为工薪阶层买得起、喝得起的优质名茶,另一方面也成为开化农民增收的最大产业。目前,茶叶约占开化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
泡出“文化茶”
展望龙顶茶的未来,以文化和茶旅带动经济,开化许多茶园规模经营户都嗅到了茶产业和旅游结合的商机。
好的茶园,通常位于森林覆盖率高、环境良好的山区,是休闲、养生的理想场所。把茶文化融入茶产业,把茶产业和休闲旅游结合,是增加茶农收入、培育茶园经济的重要路径。开化县积极推行十大最美茶园年度评比工作,并在茶园景区化建设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扶持。
去年一年时间,开化企业家陆杰星就在位于大黄山上的茶博园里投入1600万元,建设七彩茶园、10个茶园文化亭……
“在350亩连片茶园中搭建30来幢吊脚楼,再在茶园有计划地放养一批土鸡,让鸡捕食害虫,鸡粪可以肥田,也不愁销路,一定能增加不少收入。”茶园经营户王岳华夫妇特意把在杭州工作的儿子叫回家,一家人组成了管理营销的“铁三角”。“除了在茶园上做文章,我们还在茶厂里做文章,建茶文化博物馆、手工制茶体验车间、科普园,开办茶道培训班等,让游客既能玩得尽兴,又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企业家汪秀芳也巾帼不让须眉。温杯、掇茶、闻香、润茶……你绝对想不到,这位精于茶道、端庄秀丽的江南女子,竟是一个拥有800多亩茶园、年产名优茶10余吨的女企业家。
走茶旅结合之路,既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和开化正在实施的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大环境相契合。开化近几年策划的“空中开茶节”等系列活动,都在积极探索茶文化融合和茶旅结合。这批茶旅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提升开化龙顶茶的品质和文化品位,还可促进茶产业发展、茶文化繁荣。
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