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开化中药材向亿元产业迈进

  刨坑、放苗、覆土……近日,笔者在开化县马金镇秧畈村看到,数十位村民趁着天气晴好正在山地里忙着移植菊花苗。“我已经投入了100多万元,种上了菊花、覆盆子、玉竹、红豆杉等好几个品种的中药材。”该村村民方景富介绍,为了发展经济,早在2011年他就流转了300余亩土地,并注册了一个果蔬专业合作社,后来看到了中药材行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就四处考察,于去年开始启动了中草药观光园建设。“虽然我的中药材产业刚刚起步,但目前菊花等药材的市场价格比较好,我准备下半年多种一些,带动农户一起再种200亩,并投入100多万元兴建一个烘房。”
  当方景富信心满满地加入到中药材的种植大军时,开化县芹阳办事处岔里村的村支书王成良已经带领村民在村里建了100多亩的菊花种植基地,最近正忙着进行配套烘房的土地平整工作。“菊花具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等药用功效,深受市场欢迎,每亩净利润在5000元以上,远高于一般农作物。早在2015年,我们村就组织村民多次到安徽省休宁县、歙县等地进行深入考察,并学习了相关种植技术,今年3月份开始,正式带领30多户村民一起发展中药材产业。”王成良说。“2013年6月,受河北朋友种药材致富的影响,我萌发了种药材的念头。当年9月就回老家流转土地,种植中药材。”开化县长征家庭农场农场主周红梅蹲在新建的菊花大棚里一边管护新苗,一边笑呵呵地介绍,这些年来,从最初30多亩半夏发展到现在拥有白花蛇舌草、射干、七月菊、金丝、大皇等五大类10多个品种260余亩中药材基地,陆续投入200万元,去年产值达到了100余万元,并带动全县20多户农民发展中药材,其中大户12家。“现今,除了通过‘实体+网店’模式,线上线下同步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外,我还开始涉足中药材种植技术传授和供苗,农场的中药材事业步子越迈越大了。下一步,为适应市场需求,我还将增添新的烘干设备,将烘干能力从目前的一天烘制鲜花2500公斤,提升到日烘鲜花7500公斤,带动更多农户发展中药材。”
  近年来,受药市走暖和政策驱动的影响,开化县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开化县2016年新增草本中药材种植面积1530亩次,新增木本中药材860亩,累计药材种植面积1.11万亩次(含多年生木本和草本药材)。平均单产约300公斤、总产量0.33万吨,农业总产值9900万元、与上年同比增32%。“目前,全县规模种植50亩以上的规模主体有26户,其中500亩以上的有3户,200-400亩的有4户,100-200亩的有12户,药企建立的基地有4个,呈现出了由药材规模种植大户、工商资本、制药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格局,中药材产业已初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方位产业链。”开化县农作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化县中药材生产历史悠久,为使之成为更多农民的增收致富产业,开化县已出台了《开化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产业规划、扶持政策和实施意见,力争到2020年,全县种植、养殖的中药材规模达1.5万亩,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其中,2017年全年力争实现中药材总产值1.2亿元。
  针对开化县制定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情况,省农技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陆中华也给出了他的建议和意见。“开化地理环境好,发展中药材在全省来讲是比较适合的,关键是品种选择上,要选择自身比较有优势的,这样更有利于产业发展。”陆中华表示,这几年开化的中药材发展是比较快的,主要是政府的引导力度比较大。但是从现在的发展情况和现状来看,还有几个需要注意的方面:一个是发展当地优势品种,这样有利于市场的开发和品牌的打造;第二是尽量发展业主型、有市场销路的基地;第三是栽培技术要跟上,要把提高药材品质作为技术研究的重点;最后一个是中药材跟其他的农作物不一样,后续的初加工和市场营销一定要跟上,要确保药农种出的药材有销路、有效益。
胡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