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念珠菌感染,很多人立马会想到妇科病。其实,念珠菌感染≠妇科病,除了我们常听说的女性生殖道念珠菌感染外,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也会感染,男性生殖器官也有感染的可能。
念珠菌是真菌的一种,肌体抵抗力下降可致病
皮肤科专家王建琴表示,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的真菌引起的病。念珠菌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真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如夏秋季节容易生长,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2℃-36℃、湿度为95%-100%、酸碱度是PH5-6.5。它最喜欢生长在人体温暖潮湿的部位,如足(穿鞋穿袜、不通风、不透气)、手、腹股沟、臀部、躯干、四肢等多汗部位,那些容易大汗淋漓的人最“吸引”它了,例如肥胖及患有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免疫力低下者。
正常情况下,寄生在人体内的念珠菌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一般不致病,仅在一定条件下方可致病,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是否感染取决于真菌的毒力及肌体的抵抗力。王建琴介绍,易发病的因素包括:皮肤屏障破坏、菌群失调、机体内环境变化、免疫功能不全等。若患上糖尿病、肿瘤、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导致肌体抵抗力下降时,就容易发生感染。也有不少病人是因为长期放置导管、插管及器官移植、放疗、化疗而致病。
念珠菌病可累及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
“念珠菌病可累及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而不仅仅发生在阴部。”王建琴介绍,皮肤念珠菌病有发生在间擦部位如指缝、脖子、腋窝、乳房下、会阴、肛周、臀沟、腹股沟的念珠菌性间擦疹,有导致甲沟红肿、甲上皮消失、甲半月消失或下陷、甲板增厚且表面高低不平的念珠菌性甲沟炎及甲真菌病,还有常发生在面部、头皮及肢端的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更有念珠菌性肉芽肿。
黏膜念珠菌病则有我们日常听说过的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最常见)、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和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它具有特征性的皮损——凝乳状白斑。这里面,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这是育龄妇女常见病,表现为豆腐渣样白带、有臭味、外阴瘙痒,可伴性交痛。不仅女性,男性也可有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它常与性接触传染有关,表现为龟头上有针头或粟粒大的丘疱疹或小脓疱,表面附着较多白色乳酪状膜,瘙痒剧烈。
内脏念珠菌病根据念珠菌侵犯的脏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表现。消化道、呼吸道都可感染念珠菌,甚至可因念珠菌性败血症引起多脏器炎症而死亡。
治疗要彻底,皮损消退后继续用药1-2周
王建琴表示,念珠菌病若按湿疹治疗使用激素消炎药,可能刚开始能祛红消肿,但时间长会导致情况加重。她指出,念珠菌病的诊断必须科学,主要看临床表现、真菌培养和直接镜检,镜检下会发现大量出芽孢子、假菌丝或菌丝。
一旦患了念珠菌病,以外用药为主,根据皮疹特点选择剂型,如表皮感染用霜剂、阴道用栓剂,遇到比较顽固、面积比较大的感染,要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真菌药物,性伴也要同时治疗。
很多人觉得治疗念珠菌病、癣病等效果不好,病情老是反复。“那是治疗不够彻底,没有断根就停药了。”王建琴称,坚持用药非常重要,皮损完全消退后要再用1-2周巩固疗效。千万不要随便
用药,尤其是纯激素类的
药物,否则可引
起真菌扩
散。
预防念珠菌病皮肤汗湿后要清洁擦干
一、祛除诱因、保持
患部干燥清洁、积极治
疗基础疾病,必要时加强支持疗法。
二、注意通风透气,有汗、水、小便等及时清洁擦干(洗完手脚要擦干指缝),尽量避免穿化纤、不透气的衣鞋。
三、注意个人、家庭及集体卫生,勿共用浴巾、鞋袜、洗脚盆等。
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洗内裤并放于通风处晾干。
五、患者穿过的衣服、内裤、袜子等用滚开的热水烫洗 (真菌喜欢湿热,但不耐高温,100℃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在阳光下暴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