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奉楚在《法制日报》撰文说,5月22日,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日。当日发布的《中国自然观察报告2016》认为,大熊猫、金丝猴等物种保护情况较好,但不少迁徙鸟类却因栖息地受威胁、被大量捕食等原因每况愈下。黄胸鹀(俗称禾花雀,鹀读wú)在短短二十几年里,已被人们从“无危”吃到“濒危”。
野生动植物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维护其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但随着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区域的扩张,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如果不严格执法,强化保护力度,类似黄胸鹀被从“无危”吃到“濒危”的情况可能会更多。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多个法律法规。但要从根源上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既要惩罚单纯的乱捕滥猎行为,又要斩断猎捕、偷采、贩卖、收买或食用野生动植物的黑色利益链条。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只有从制造市场需求的收买、加工销售、食用行为入手整治,才有可能实现釜底抽薪。应在全社会树立爱护野生动植物、禁食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否则,等到普通野生动植物从无危被破坏到濒危再到灭绝时,再着手保护就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