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观点

莫让奶农“不敢大声说话”

  □何鼎鼎
  在黑龙江调研奶业发展,一位牧场主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见到奶业公司的人,不敢大声说话啊!”症结恐怕还在于奶贱伤农。
  奶价,深刻影响了奶业公司与养殖户的关系。尽管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内乳品安全性和品质大幅提升,随着乳制品需求量逐年上升,奶业市场长期向好,但眼前的境遇同样不容忽视:国内外奶价的倒挂依然存在,加上我国乳制品关税低至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国内奶企大规模进口替代性奶粉,国产奶的弱势让奶农的腰杆挺不起来。
  但其实,脆弱的不仅是价格,更是奶企与奶农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2013年奶价高位之时,奶企曾一度疯抢奶源,有的甚至许诺出资帮建现代化牧场,但随着奶价腰斩,奶业公司与牧场的关系随之改变。奶企毁约的有之,出资承诺没有下文的也有;相应的,也就有了奶农倒奶、狠心宰牛的情况。此外,在缺乏第三方检测的情况下,奶企主导质量检测,严则严矣,但也存在借“严格”打压价格的情形。
  尽管有市场就有价格的涨落,但涨落的影响是被放大还是被缩小,不仅关乎奶农脸上的阴晴,也影响着产业周期波动的幅度。正因此,年初,五部委联合出台《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密切奶农和乳品企业联系,稳定产销关系,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风大浪中,一只舢板渡海难,“铁索连环”联成舰队方能无惧风浪。突出奶企和奶农的利益联结,不仅是奶业走出低谷的重要一步,也构成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核心一环。
  利益联结机制,不只有购销合同的硬约束,还有企业为深耕当地的主动让利,更有地方政府长期释放红利的软环境。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根本途径在做大利益蛋糕。毕竟,同处产业链上下游,你的收益就是我的成本,行业总利润过薄,再怎么联结也会面临无利可分的尴尬局面。有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液态奶中,常温奶约占70%,营养更高的低温奶约占30%,与发达国家的消费标准差距大,可提升空间大。换句话说,通过提升国产乳品品质,推动居民消费需求升级,也是降低进口奶粉比例、强化中国奶企与中国奶农利益联结的一条路径。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穿越奶业发展的洼地,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牧业不只是风吹草低见牛羊,风险控制必不可少,要用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需要行业不断完善利益联结,不断革新壮大。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