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十三五”蔬菜产业发展方向探析

  李莉以《全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为题,就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品种选育及种子市场特点、“十三五”发展方向等,发表了独到的看法和见解。
我国蔬菜面积和产量居世界第一
  李莉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与产量居世界第一,占比分别为43%和52%。蔬菜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据统计,我国现有栽培蔬菜作物(含食用菌、西甜瓜)至少298种,其中常年生产的蔬菜达14大类150多个品种。而且,主导产品突出。据统计,2015年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的蔬菜种类分别为:辣椒、大白菜、番茄、普通白菜、黄瓜、萝卜、大蒜、茄子、结球甘蓝、菜豆、芹菜。其中,排名前三位的辣椒、大白菜、番茄的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23.66%。产量超过4000万吨的蔬菜种类分别为:大白菜、番茄、黄瓜、辣椒、萝卜、茄子,其中,排名前三位的大白菜、番茄、黄瓜的产量占总产量的29.16%。
  据对全国36种蔬菜的市场批发价格监测显示,随着季节的变化,蔬菜价格波动明显,分别在每年的1-3月达到最高点,之后开始出现季节性回落,7月达到最低点。1995-2016年,年最高月均价同比上涨130%,年最低月均价同比上涨102%;年均价自2002年开始逐年上涨,从1.53元/公斤上涨到2016的4.89元/公斤,上涨220%。
  目前,我国蔬菜生产格局已从“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农区补充”逐步向“农区为主,郊区为辅”转变;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六大优势区域。
  这些年,我国蔬菜出口基本保持持续、快速、稳定增长。2015年全国蔬菜出口量为1018.0万吨,同比增长4.3%;出口额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6.2%。蔬菜已成为平衡逆差的第一大农产品。在我国的蔬菜出口中,鲜冷冻蔬菜是最重要的出口类型,约占出口总额的40.7%;其次是加工保藏蔬菜,约占出口总额的34.1%;第三是干蔬菜,约占出口总额的13.8%。在2015年我国蔬菜出口额排名前十位的蔬菜产品中,第一位是鲜或冷藏的蒜头,出口167.5万吨,占出口总额的12.9%;第二位是干香菇,出口7.7万吨,占出口总额的10.4%;第三位是干木耳,出口3.8万吨,占出口总额的5%。
2015年中国蔬菜出口额排名前十位的蔬菜产品
  种类 出口数量(万吨) 同比增长(%) 出口金额(亿美元) 同比增长(%) 占出口总额比重(%)
鲜或冷藏的蒜头 167.5 0.1 17.1 26.7 12.9
  干香菇 7.7 14.2 13.8 16.8 10.4
  干木耳 3.8 16.2 6.6 18.8 5.0番茄酱罐头,重量超过5千克 56.4 28.3 5.0 4.3 3.8
  干燥或脱水的大蒜 18.6 8.0 4.7 30.3 3.6
  鲜或冷藏的洋葱 85.5 19.2 4.6 22.6 3.5
  未磨的姜 40.8 64.3 4.2 -19.4 3.1番茄酱罐头,重量不超过5千克 42.3 -1.3 4.2 -13.3 3.1鲜或冷藏的胡萝卜及萝卜 65.3 6.2 3.2 16.1 2.4
  小白蘑菇(洋蘑菇)罐头 18.5 -5.9 2.5 -10.6 1.9
“十三五”我国蔬菜产业发展方向
  李莉说,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存在人工成本增高,比较收益下降,轻简化生产发展缓慢,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组织化程度偏低等突出问题。同时,在蔬菜品种选育上,真正有影响力的蔬菜品种数量少,设施栽培的茄果类蔬菜、春白菜、春萝卜、洋葱、胡萝卜、耐寒甘蓝等品种市场竞争力弱。
  李莉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建立民生菜保障制度,突出蔬菜品种选育与技术创新、加强标准化生产与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提升组织化程度等生产发展重点,兼顾流通发展重点,推动我国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农业提质增效。(一)建立民生菜保障制度。所谓民生蔬菜,就是百姓小康生活不可缺少的大宗蔬菜。根据各地的蔬菜消费习惯,把占当地消费总量60%-80%的蔬菜列入民生蔬菜名录。在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含济南、青岛、淄博、郑州、洛阳等),建立和完善冬春蔬菜储备制度。建立稳定民生蔬菜生产供应保障机制,建立基于民生蔬菜生产者成本的补偿机制。对民生蔬菜生产实行以公共财政支持为主的自然灾害保险和市场价格保险,保护民生菜的生产积极性。(二)突出生产发展重点。一是蔬菜品种选育与技术创新。重点培育适合设施栽培的耐低温弱光、抗病、优质的黄瓜、番茄、辣椒、茄子、西甜瓜等专用品种,适宜春、夏、秋等不同季节露地栽培的白菜、萝卜、结球甘蓝、菠菜等系列品种,适合出口、加工的番茄、胡萝卜、洋葱等专用品种,适应不同市场和饮食文化需求的芥菜、莲藕、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品种。支持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紧密结合,推进育繁推一体化。重点集成创新标准化生产、连作障碍治理、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轻简增效等技术。
  二是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力争每个蔬菜重点县均建有蔬菜集约化育苗示范场,推动蔬菜育苗向产业化、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主要建设育苗日光温室(北方)、钢架大棚(南方),配套遮阳降温、防寒保温、通风换气、水肥一体、育苗床架、基质装盘、播种、催芽等设施设备,重点推广茄果类、瓜类、甘蓝类等蔬菜穴盘集约化育苗技术,提高蔬菜育苗安全性和标准化水平。
  三是改善菜地基础设施条件。适当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生产基地,保障市场稳定供应。露地蔬菜产业重点县要加强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推进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设施蔬菜产业重点县要通过建设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北方)、钢架大棚(南方),提高蔬菜持续均衡生产能力。灌溉系统尽可能采用管道输水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水肥一体化设施。
  四是加强标准化生产与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引导生产者科学施肥用药,推广应用生物防控技术,严禁使用高毒禁限用农药。政府、市场、企业都应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从生产源头和产品监管两个方面保证蔬菜的食品安全。
  五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提高产业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水平。研究、筛选、集成、示范、推广蔬菜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模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益。加强蔬菜生产整地、育苗、移栽、管理、收获等环节的机械设备、技术规程、农艺配套技术研究,加强设施环境调控、物联网、云端等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研究。
  六是提升组织化程度,培养年轻职业菜农。在全国蔬菜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生产主体,重点建设集约化育苗、统防统治、商品处理等设施,开展统一种苗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逐步解决一家一户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产品销售、质量监管难题,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优先在优势区和大中城市发展职业菜农教育,大力推进蔬菜职业技能鉴定和蔬菜职业资格准入;扶持蔬菜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化生产企业开展农民培训与教育。(三)兼顾流通发展重点。要在现有基础上,统筹考虑城市人口、蔬菜基地规模、交通区位、物流走向等因素,加快完善以大型销地批发市场为中心,产地蔬菜批发市场为依托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保障蔬菜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在蔬菜优势区域核心区新建和改造一批产地蔬菜物流服务中心,在大中城市规划布局一批与产地蔬菜物流服务中心相衔接的大型销地批发市场。在交通物流结点规划布局一批集散型批发市场,重点建设冷藏保鲜、加工配送、电子结算、信息与追溯平台、质量安全检测、交易厅棚和废弃物处理等流通基础设施,建成灵敏、安全、规范、高效的蔬菜物流和信息平台。在城镇化改造中,新建一批公益性农贸市场、社区菜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