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沈天法出生在江山市城关镇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小时候的他,只在照相馆见到过罩着黑布并用三只脚撑牢的大照相机,快照(小照相机)在当时还算是稀罕物,他甚至从没有想过自己会与摄影产生关系。1976年,岳父“赞助”的300元钱,让沈天法买了一只海鸥相机。从此以后,他开始走上了摄影艺术创作之路。
为了提高摄影水平,沈天法到新华书店买了一些专业书来自学。这些书籍成了他的床头“宝贝”,每天都要看上几页。后来,他在工作的水泥厂办公楼的楼梯底下建了一个暗房,开始自己冲印黑白照片。暗房里没有窗户又很潮湿,里面放只自制的暗箱、装只红色的灯泡,夏天热,冬天冷,但为了心爱的摄影事业,他从未放弃。
年轻的沈天法未曾想到,自己竟会与摄影产生那么大的关联。廿八都,这个曾被著名作家汪浙成比喻为“遗落在大山里的梦”的地方,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沈天法背着相机来到这里,便被这里优美的生态环境、浓郁的人文气息、古老的建筑艺术、朴实的民风乡俗“牵”住了。那时,前往廿八都的交通非常不便,只有一趟区域车,早上去傍晚才能到。即便这样,沈天法还是一次次往廿八都跑。那村口的水安桥,那镇上的文昌阁、大王庙、水星庙,那石板铺设的枫溪老街,那老屋上的牛腿、花窗、门楼、悬梁柱、马头墙……沈天法用相机留下了许多非常珍贵的照片。
除了廿八都古镇,江山江郎山的申遗工作也与沈天法坚持摄影创作有着必然的关系。江郎山上的“三爿石”,外形奇特,雄伟壮观,吸引了许多摄影爱好者。当时沈天法为了拍摄江郎山在各个季节、各个时段不同的照片,常常骑着摩托车往江郎山跑。有时根据光线的变化,从早到晚守候在山上;有时为找个最佳角度,他会爬上一般人不会去也不敢爬的山峰,多次险象环生。
如今,沈天法家里收藏着使用过的19部相机。有几百幅作品在《大众摄影》《摄影世界》《摄影之友》《香港摄影画报》等专业摄影报刊上获奖和发表。
“文化是要传承和延续的,不能断档。今天的故事可能成为明天的历史,特别是人文的……”沈天法在拍摄江山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同时,把镜头更多地转向江山的人文,关注江山的城乡风貌和父老乡亲的生活变化,收集一些人文资料。江山的解放路、中山路、江山影剧院、县政府招待所、爱国招待所、汽车站、火车站、东门桥等一些新老街景、建筑物等,他都立为存照;还有一批像江山勤俭大队、第一次少先队员代表大会、江山首批干部下放农村等历史照片,他也一一珍藏。这许许多多的照片,都已经成为凝固的历史,相当宝贵。
沈天法曾有机会调去外地工作,但是他拒绝了。他说:“这辈子,我只愿守望江山!”现在,已经退休的沈天法,仍然背着相机四处奔跑。江山百公里越野跑比赛,江山村歌唱进人民大会堂,江郎山成为5A景区……沈天法记录下了一幕又一幕…… 祝春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