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打造温州早茶产业品牌体系初探

  •   □苏国崇
      当今,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茶产业迎来发展机遇期。同时,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热点。本文结合温州茶产业发展实际,着重从品牌建设方面探索温州早茶产业的发展路径。
    茶叶品牌建设现状
      温州市有8个县(市、区)产茶,2016年有茶园面积24.3万亩,从业人员10.4万人,茶叶总产量6054吨、总产值9.63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2762吨、产值7.7亿元。名优早茶为温州茶业的主体。
      近些年,随着红茶、黄茶、乌龙茶等快速发展,温州茶叶的花色品种渐趋丰富,全市已培育8个绿茶品牌和1个黄茶品牌。
      与国际知名茶叶品牌立顿茶相比,温州茶产业乃至浙江茶产业普遍存在地缘性强、产量少、品质优、品牌多、特色强,但规模化发展不足等特点,地方茶产业无可避免地形成了以县域为单位的“一县一品”或“一县多品”格局。这是温州茶的优势,也是温州茶的短板。
      目前,温州茶叶实行“区域品牌+企业商标”模式,由于运行主体偏弱,运作能力不强,总体看,增值效应还不明显。同时,企业商标在区域品牌中辨识度低,不同企业的产品差异性无法体现,使茶叶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提升遭遇瓶颈。
    茶叶品牌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2016年,农业部出台的《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提出“以品牌带动茶业转型升级”。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着力培育茶叶主导品牌”“积极引导温州早茶等区域性品牌整合,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强茶叶品牌建设,擦亮温州茶叶品牌刻不容缓。
      目前,茶叶品牌建设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大而全”,采用大规模、工厂化方式生产,利用拼配技术实现品质标准化,符合大众化需求,适合深加工企业;另一种是“小而美”,规模不大,品质多样化,彰显个性,注重区域特色和文化传承,既能满足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又能满足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需求,适合中小型茶叶生产企业。
      根据温州茶产业发展实际,笔者认为,产业“小而强”、品牌“小而美”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温州早茶产业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应以“温州早茶”区域公用品牌引领温州茶产业发展,以“泰顺三杯香”“永嘉乌牛早”“平阳黄汤”等县域公用品牌带动县域茶产业发展,众多茶企品牌差异化表达,构建多重母子关系的“温州早茶”产业品牌体系。
    (一)抱团打造“温州早茶”品牌。
    启动申报“温州早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以温州的区域生态圈、文化圈为基础,统一打造具有区域标识和相对优势的公用品牌,定位国内中高端市场。在“一县一品”的基础上,启动“温州早茶”品牌工程建设,把“温州早茶节”办成宣传、展示、推介“温州早茶”的主平台。
    (二)有效运作区域公用品牌。
    各地应建立品牌管理机构,实行实体化运作、专业化操作,完善现有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制度,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行母子品牌管理模式。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避免“搭便车”现象,为品牌农业发展保驾护航。区域品牌合法使用者要珍惜品牌,注重产品质量安全,注重挖掘茶文化,注重企业社会责任,注重维护消费者利益,在合法诚信经营基础上共享品牌红利。(三)精准定位企业品牌。茶叶生产企业应尽快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在产品、商标、文化上体现各自品牌的差异性,帮助消费者认知和辨识,并在品牌符号、价值再造、消费导向和传播营销上多花心思多做功课,用自己独特的“logo”标志引导消费者,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使茶叶品牌成为“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
      (四)构建品牌传播渠道。要创新宣传方式,加强品牌营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精心组织举办或参加各类茶博会、茶事节庆活动,积极参与全省“浙江绿茶”全球化推进计划,提升“温州早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鼓励企业走出县域开设“温州早茶”专卖店、连锁店、展示中心、名茶汇,创新营销方式,构建流通渠道,通过直销等渠道实现优质优价。
      (五)加强科技支撑。积极发展无性系良种,重视群体种管理;推广无公害茶、有机茶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在推广名优茶机械化、智能化加工的同时,保留少量手工茶;加快黄茶、红茶等工艺技术熟化和规程化研究;加大对“杯量”装和便捷环保时尚小包装的技术开发;针对年轻消费人群推出创意创新产品,拓展电商渠道,提升茶叶销量。
      (六)加快产业融合。要创新茶产业发展模式,延伸茶产业链条,拓展茶叶品牌的跨界发展空间,实现茶旅融合,创新打造茶业新业态。
      作者系温州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副调研员市民在温州早茶节上选购茶叶。 苏巧将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