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徽广德,经朱湾岭,自西向东横贯长兴县境,穿上泗安村而过,流入太湖,这是泗安塘的流向,也是古时浙江到安徽的一条重要商贸水上古道。这条水上古道曾造就了上泗安村商肆林立的繁荣景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旧时繁华的水运商贸在上泗安村渐渐消失,但保留下来的古运码头、古石板桥、古商道遗址等成为历史的见证。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上泗村加强对这些遗迹的修复和完善,将其打造成了一个生态宜游的美丽古村。
旧时浙皖商埠 百家商肆林立
上泗安村位于长兴县泗安镇西部,西毗仙山湖,南连仙山村,村庄呈带状,分布上泗安塘两侧,历史文化悠久,古时曾有“十里荷花古板道”之美誉。“土地肥沃、水路发达是我们村的主要特点,所以从唐代开始,这里就是一个商人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地方。”上泗安村党支部书记毛忠旗介绍说。
村内保留下来的古码头遗址很好地印证了毛忠旗的说法,码头由石板铺建,坚固实用,面积约4500平方米,两侧河埠、堤岸、碑刻均为唐至民国时期的古迹。
据资料显示,元末明初,徽商仰慕这里的繁华,举家迁来,使这里的商贸更加繁华,民居有了徽派风格。“明末清初的时候,这里的繁荣达到了鼎盛状态,达到了百家商肆林立的景象。”毛忠旗说。
淘汰落后产能 建设美丽古村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路不再成为主要运输方式,上泗安村昔日的繁华也渐渐不再。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办起了10多家建材企业,带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1978年的时候,我们村里就已经有了三部汽车,高压线拉起来了、自来水也接通了,是长兴县第一个用上电灯和自来水的村庄。”毛忠旗说。
然而,粗放式的发展也对上泗安村的环境造成了污染,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些企业全部被淘汰。
于是,村里开始转变发展思路,探索出一条生态旅游的发展路子。
近年来,泗安镇上泗安村通过规划改造,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修复和完善,加强了塌水桥景点建设,对原有的古石桥、古石板路、古码头遗迹进行了修复和完善,同时新建了古码头陈列馆、广安亭、牌坊、文化礼堂等徽派建筑,上泗安村已经成为集文化、旅游、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村庄。
走进上泗安村,一排排徽派建筑风格的房屋错落有致。这些民居,是特意委托专业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的,白墙黑瓦,临风独立,给原本平淡无奇的街道增添了不少生趣。徽派民居与修复的古色楼台亭阁相得益彰,美丽中透露出历史的痕迹,吸引了许多上海、杭州的游客,成为了一个集文化、旅游、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村庄。
黄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