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早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把来料加工的理念移植到农业生产,将偏远山区的农户抱成团,种出了城市居民喜欢的“农民自家菜”,不仅让农户增收,还成了衢州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典范。这个“早田模式”到底好在哪儿?它是如何运作的?让我们一起去“早田农业”一探究竟。
一对老人种菜年收入2.4万元
一路蜿蜒,车子沿着山路开了一个小时,我们来到柯城区七里乡上门村。“我是去年5月开始替公司种菜的,种了4亩,有茄子、黄瓜、萝卜、莴苣等蔬菜。”72岁的村民雷邦柳,身体硬朗,十分勤快。他的3个孩子在外工作,家里只有他与老伴徐海香。
以前,雷邦柳只在地里种点玉米、番薯和青菜,养几只土鸡,自产自销。“菜多的时候,除了喂鸡,就送人,几乎没有什么收入。”现在变了,只要按照“早田农业”的施肥、治虫要求种菜,抓好管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公司定期上门按市场价收购,去年卖了2.4万元。”雷邦柳说,今年种了1亩多马铃薯,还要再种几亩蔬菜。
妻子徐海香做的农家豆腐与腌菜,城里人特别喜欢。“去年,腌菜就卖了七八百元,今年又卖了 100多公斤,7元一公斤。”徐海香说,以前家里的腌菜吃不完只能送送人,现在有早田公司来收购,真是实实在在的好事情。
昔日经纪人如今当队长
59岁的邵土英,在村里是个特有人缘的人,一直做来料加工。
“我做了多年的来料加工,1997年当上经纪人。”邵土英说,当上来料加工经纪人,靠的是方向明。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柯城区九华乡的方向明做来料加工出了名,邵土英就一直与他合作做到今天。“最多的时候,我手下有1000人。现在还有15台缝纫机,只不过底下只有40多人,不少人去经营农家乐了。”
2015年底,做了20多年来料加工的方向明,成立了早田农业公司,开始用来料加工的理念经营农业。“当时他找到我,邀请我当队长,发动农户替公司种‘农民自家菜’。”因为与方向明合作多年,相互信任,邵土英答应了。
去年,邵土英带头种了1亩多地,又联系了37户农户加入种“农民自家菜”的行列。
作为队长,邵土英主要负责蔬菜的生产与收购工作,监督农户的施肥与治虫情况,并发给农户一本卖菜的清单。“去年,按照订单种菜的方法,大约种了60来亩地。”邵土英说,除了蔬菜,村里的毛笋干也收购了不少,共有100万元收入。而她自己的1亩蔬菜也卖了1万多元。
“四定法”连接400多农户
今年3月,看到村民种菜赚钱,60岁的傅土财也与早田农业公司签订了生产合同。“我家里毛竹林倒是蛮多,有50亩。现在砍毛竹的人工成本高,20元一担的毛竹几乎没有利润,一年只有2担笋干收入。”傅土财相告,要想多点收入,给公司种订单蔬菜确实不错。今年,他打算种2亩地。
据了解,今年仅上门村就新增了4户农户种起“农民自家菜”。
早田农业公司负责人方向明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在柯城区石梁、九华、七里、沟溪以及衢江区双桥等乡镇,带动400多户农户抱团种“农民自家菜”,每户种菜农户年增收1.5万元到2万元。
之所以用来料加工的理念做放心农业,是源于早田农业公司有自己的销售渠道,还有自己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偏远山区有不少零散地块,还有留守农户,这是发展现代农业较难涉及的地方。”方向明说,学习台湾主妇联盟的做法,他想到了利用原有的来料加工经纪人,去召集山区农户按照公司标准种“农民自家菜”。一个村一个经纪人就是一个队长,带领农户采用“产前定心、田头定标、产品定质、市场定量”的生产模式,走的是“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合作新模式。
产前定心,是“早田农业”在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的同时,先支付农户每户3000元预付款,让农民吃下定心丸;田头定标,是以经纪人式的管理,保障生产标准一致,农户的种植、施肥、用药等情况均由各经纪人进行统一协调管理;产品定质,是“早田农业”主打绿色、有机品牌,肥料选择有机肥,农药均为低残留低毒害农药,施药后7天之内不进行农产品收购;市场定量,就是订单化生产,有效控制经营规模。由于都是“老农民”生产的“土货”,产品经常供不应求。“实践证明,我们这一模式已经在培育中开花结果了。”方向明说,去年公司栽培的有机蔬菜被端上G20峰会餐桌,共供应了3690公斤有机茄子、黄瓜。如今,公司还在杭州成立了销售子公司,将“农民自家菜”卖到了杭州一些高校与单位食堂,去年销售收入达1000多万元。
胡宗仁 章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