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浙江种植业

推动化肥农药“双减” 助力生态循环农业

衢州开展水稻肥药减施增效示范县建设

  近日,由省农科院主办的院市区水稻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十万亩示范县建设研讨会在衢州市衢江区召开。这是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长江中下游水稻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子课题“浙沪单季稻区水稻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一次研究部署会,也是加强“水稻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十万亩示范县”建设的一次现场推进会。
  据前期调研,长江中下游稻区的播种面积接近我国水稻播种总面积的一半,产量则略超一半,且区内水稻种植制度复杂,几乎涵盖我国稻区全部耕制类型。
  据介绍,该项目是通过缓释肥合理施用技术、秸秆还田技术、沼液还田技术、硝化抑制剂减氮控损技术、生态工程控制水稻害虫技术、控肥减害技术等省农科院多项自主研发的化肥农药减施单项技术熟化,以及抗白叶枯病水稻新品种培育,稻田环境友好型剂型及增效制剂研发,水稻稻瘟病、基腐病防治等多项肥药协同增效技术瓶颈问题的突破,集成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模式,计划建立500亩和万亩核心示范区各10-15个,10万亩示范县1-2个,累计推广减施增效技术200万亩,辐射周边400万亩区域。
  在聚焦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的同时,项目组还将深入挖掘影响水稻化肥农药减施的社会因素、环境原因,提出创新技术培训模式,重建公益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模式,从而有效地解决技术推广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充分发挥衢江区十万亩示范县建设中核心示范区技术熟化、集成和示范的效果,在发挥省市农技推广部门传统技术推广优势的同时,结合肥药减量大数据和云平台建设,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技术自学平台,创新技术培训模式;积极开展农技人员培训,加强专业化服务队伍扶持和水稻专业种植大户培育,力争培育专业服务组织50个,水稻合作社100个,生产经营性农民千余人,建立科研机构、农技部门、政府、服务组织、媒体等五方协调、跨界跨行业协同,传统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创新推广模式。
  近年来,衢江区在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方面奠定了扎实基础。在2015年成功举办的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现场交流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于衢江区“育秧工厂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全程化、运作市场化”的“五化”运行机制给予充分肯定。衢江区十万亩示范县的建设,将结合衢江区生态循环农业、美丽农业建设,在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从而助力衢江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邵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