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勇当“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先锋

  □本报评论员
  省农业厅和省人力社保厅近日联合发布新一批全省农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名单。从这份名单中,人们明显地感觉到,来自一线和乡镇等基层的比例又提高了。近几年来,在我省获得农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1433人中,80%是来自县级以下的农业技术人员,其中来自乡镇的农业科技人员占比从2007年的 7.2%增加到 2016年的32.8%,十年翻了两番多。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对广大基层农技人员来说,并不是一座容易翻越的大山,论文就是一大“拦路虎”。由于日常工作以推广应用为主,尽管业绩突出,成果丰硕,但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传统意义上的论文很少,有的甚至没有,从而影响了他们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
  论文是反映科技人员业务水平的标准之一,它应当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科技人员的论文与实践脱节,导致缺乏应用推广价值或者推广率很低。
  要改变这种状况,根本措施在于落实好习总书记提出的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要求,勇当“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先锋。
  勇当“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先锋,农技人员要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检验“论文”水平高低的标准。科技的神奇,在于对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可以引发一场革命。如果代表一项科技成果的某篇论文与生产实践严重脱离,在现实中起不到任何指导作用,论文写得观点再独特、文采再飞扬都没有多少意义。农技人员的论文质量,就要以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为标准。能解决实际问题,对生产有推动作用的,就是好论文,作用越大,质量越高;反之,写得再好,充其量也只是一堆文字而已。
  勇当“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先锋,农技人员要主动向“大地”要课题,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作为第一导向。科研要有实效,课题很关键。坐在办公室,翻翻期刊杂志,学学理论文章,肯定找不到接地气的课题。课题要接地气,就要到生产一线去,到经营主体中去,熟悉生产经营全过程,了解实际需求和困难,以这些需求和困难为导向,结合自身理论知识,从专业角度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样从实践中来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课题,才能把准方向、切中要害,才能起到突破一点带动一片的作用。
  勇当“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先锋,主管部门要有正确的导向。科技人员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除了自身认识和行动的改变,相关主管部门的引导和政策不可或缺。一是课题评奖要讲实效。对来自生产实践并在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的课题,要在评奖时给予优先考虑,反之则往后靠靠。二是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要向基层倾斜。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克服职称评定“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写在大地上的“论文”,应成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的“通关秘籍”“开路法宝”,要通过规则的修订完善,让更多的一线科技工作者能藉此获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三是研究成果要跟经济收益挂钩。要通过合理的政策设置,鼓励科技人员用科研成果推动生产进步,并从生产效益提升中获得合理的报酬,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服务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劳动对象。在当前农用土地面积减少、成本高企的新阶段,要保持农业持续增产增收,科技创新是最主要的措施,农业科技人员任重道远,不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更要勇当先锋,做好模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