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擦亮品牌,政府该如何作为

——擦亮浙江农业品牌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 李军
  近日,省工商局、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下发《关于支持“丽水山耕”品牌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全面推动“丽水山耕”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提供政策“红利”。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政府对农业品牌建设的推动作用不可或缺。政府部门在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支持企业创牌强牌等方面如何发挥更大作用?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我省一些政府主管部门的相关人员。
多措并举,品牌红利逐显现
  政府部门是打造农产品品牌的有力推动者。由政府出面统筹,通过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找准定位,对农业品牌进行“量身定制”式地打造,并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宣传、技术等作用,多措并举,不断完善政府支持体系,有利于农业品牌化发展资源整合、协同推进。实践证明,走这样的农业品牌化路子大有奔头。“自2014年9月创立国内首个设区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以来,我们就十分注重这一品牌的顶层设计,编制了《丽水市生态精品农产品品牌战略规划》,并通过统一策划、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在‘丽水山耕’建设中狠下了苦功。”丽水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丽水山耕”面向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优质农产品,具有“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总体定位。
  “丽水市政府以自身的公信力作后盾,整合区域生态农业资源,农业主体从以前的单打独斗到如今抱团发展,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身价。为了向农业主体提供全方位服务,丽水市政府每年还投入5000万元资金,创新品牌‘1+N’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体系。”这位负责人介绍,2016年,“丽水山耕”农产品销售额超过20亿元,平均溢价达30%。
  提起安吉,人们自然会想到“安吉白茶”。近年来,随着白茶的崛起,“安吉白茶”已成为安吉的一张金名片。“安吉白茶是安吉农业的特色主导产业。我们对安吉白茶一开始的定位就是要打造中高端名优茶,引领全国茶产业。”安吉县农业局经济作物站站长赖建红告诉记者,“为全面打响‘安吉白茶’品牌,我们系统筹划,创新‘母子’商标品牌管理,并加大宣传力度,连年开展茶农培训,竭尽所能做好品牌建设工作。”如今,“安吉白茶”的品牌红利不断显现。2016年,全县“安吉白茶”产值22.58亿元,品牌价值达31.74亿元,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000元。
精准发力,服务监管两手抓
  赖建红告诉记者,在“安吉白茶”这块区域公用品牌逐渐“成形”后,如何通过更精准的举措,把“安吉白茶”这一区域品牌擦得更亮,是当地政府正在探索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引导扶持白茶企业在白茶深加工、白茶观光旅游业上下功夫,加快白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此外,我们还将着重鼓励白茶企业加强联合,切实提高企业自身管理品牌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白茶品牌的附加值,提升安吉白茶区域品牌的优质优价效应。”赖建红说。
  打造农业品牌,政府部门除了要担当好“服务者”的角色,还要切实扮演好“监管者”的角色。好品质是品牌的“主心骨”,而品质保障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监管。
  对此,余姚市农业局产业化指导科负责人朱慧嘉深有体悟。“为防止极少数企业违规生产,今年,我们将积极引导榨菜加工企业提高产品品质,同时,依法加强对榨菜加工企业的整顿,通过严格的质量安全管理,敦促榨菜生产主体增强责任意识,进一步提升‘余姚榨菜’的整体竞争实力,擦亮‘余姚榨菜’这块金字招牌。”
路在脚下,这些难题需破解
  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已成为浙江农人的共识,但擦亮浙江农业品牌并不容易。我省不少地方政府部门虽然在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面临现实困惑和诸多难题。如何培育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加强跨区域合作、完善品牌保护措施、提高品牌保护意识……这些难题亟待破解。
  说起我省的农业品牌建设,茶叶总是一个绕不过的“坎”。“上世纪80年代,江山市正式启用‘绿牡丹’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当地的茶叶产业自此走上了品牌化发展之路。”江山茶叶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祝志伟告诉记者,近年来,江山市茶叶品牌建设总体进展顺利,但仍面临瓶颈,其中之一就是品牌合力不足。“目前,江山茶企自主品牌就有几十个,还有一批无品牌的小规模经营主体,这些主体的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加上互联网的冲击,市场竞争力十分有限。”祝志伟向记者坦言。
(上接第1版)
  祝志伟说,为保护、传承、弘扬“江山绿牡丹”这块招牌,目前,他们正在茶旅融合发展、挖掘茶文化、茶品牌推介等方面做足“功课”。“在加强品牌建设的同时,作为全省龙井绿茶品牌这支‘联合舰队’的一员,我们希望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筹下,不断加强跨区域合作,壮大‘绿牡丹’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祝志伟说。
  针对品牌保护问题,三门县青蟹产业发展与管理办公室主任严西进认为,同样需要各方形成合力。“为呵护好‘三门青蟹’的品牌信誉,今年,我们将联合多部门严打青蟹捆扎物超标、包装物混乱、假冒三门青蟹品牌等行为,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广使用统一的防伪标志。”严西进说,今年的整治力度强、范围广,当地多部门协同,希望养殖户能提高保护“三门青蟹”品牌的意识,积极主动配合,减轻整治工作的难度,进一步提升“三门青蟹”的品牌美誉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