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采用“望闻问切”,治疗法有针刺、汤药和艾灸等,历代均有发展,中医通过近10万种复方倡导联合疗法已有2500年历史。中国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中药类产品包括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提取物和保健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双降”。
早前有报道称,世界格局倒逼,中药全产业链国际化已经迫在眉睫。自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获得诺贝尔奖,得到国际科学界的赞誉之后,越来越多国家对中药产生浓厚兴趣。为何最新的数据却显示出口数据“双降”?
中药提取仍是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在我国,植物提取产业是“朝阳产业”,占据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比例接近一半。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的数据,2015年,植物提取物同比增幅高达21.71%,出口额创21.63亿美元新高。然而时隔一年,提取物出口量同比就下降了14.3%,由正转负,陷入困境“令人扼腕”。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药物安全评价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叶祖光表示,我国每年研发的中药新药数量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但真正在治疗某一疾病中达到“离了这药根本就不行”这种水准的中药新药,只有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这两种。他还建议,加强中医临床医院进行“带有科研性的临床实践”,在治疗中发现、优化、评价,最终研发出中药新药。
“道地”是中药材的灵魂
业内流行的一句话是:“药材好,药才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北京中医院主任医师丁毅看来,中药材历来讲究原产地。淮山药、藏红花、川贝母……很多中药均以属地冠名,且一直被老中医青睐。在他们眼中,“道地”历来是中药材的灵魂,是品质的象征。
过去中药基本都是野生的,且具有一定的生长周期,因此效力大。然而,随着中药材需求量越来越大,野生中药材越来越少,现在几乎都变成了种植,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有些种植商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忽略了中药材的道地性。再加上替代品增多、不同品种混用等,致使中药材质量大打折扣,以至于中医大夫抱怨“经方以前是一剂知,两剂已。现在要十天半个月都不知所谓。”
中药发展将有法可依
2016年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6年12月25日,酝酿了3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终于诞生,这是我国首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而制定的国家法律,全面、系统地体现了中医药的特点,将于今年7月1日起将正式施行。《中医药法》终获通过,十分不易,其对于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法》不仅体现了“规范与扶持并重”,还在质量保障和市场监管方面有具体规定。其中特别提到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立查验记录制度等等,明确了中药材主体责任,法律还规定了一些严禁的有害行为,都有利于保障中药材质量。(据《科技日报》 李颖/文2017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