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山顶种“仙草”,微信搞“直播”

引来客户争相订购

  凌晨5时,在海拔400多米的诸暨东白湖镇西岩村钱家庄,寒风刺骨。山顶上,西岩云间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一排大棚的灯亮了。“嘉兴平湖客户订了8公斤鲜条,得赶紧采好送过去。”29岁的残疾人周峰一边采摘鲜石斛一边对笔者说。
  去年石斛行情跌宕起伏,但周峰种植的铁皮石斛仍受到新老客户热捧。“在确保石斛品质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营销拓展市场,‘西岩云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闯出了自己的路。”东白湖镇副镇长陈国钢说。
返乡种“仙草”
  周峰听力有障碍,技校毕业后在一家机床厂当电工。2011年他和“发小”李涛聊天时碰撞出创业火花:家乡生态环境好,一起搞生态农业。彼时,李涛是一名建筑工。2012年,两人双双从城里回到老家诸暨东白湖镇西岩村,凑了50万元开始种石斛。“石斛对环境要求特别高,如果种在周边有庄稼的地里,一旦除虫洒药,农药的气味飘散过来都会影响石斛的品质。”所以,他们选择在山顶上种石斛。
  虽然从小务农,但种石斛,两人没有经验。“捏着豆芽一样的苗,手都发颤,生怕一不小心折断。”周峰说,从培养皿里取出8万株苗,一根根清洗干净、入土,那份兴奋劲至今记忆犹新。当天晚上,两人守在山顶的大棚里过夜。
  种下石斛,播下希望。从那时开始,两个小伙子就成了村里最忙碌的年轻人。夏天,天蒙蒙亮,浇水拔草;冬天,担心大雪压垮大棚,深夜查看石斛……最终,95%的成活率,连农技专家都跑来“取经”。
  为种出最好的品质,他们一直等到第三年才开始采收。
产品受热捧
“仙草”种在深山,销售却靠网络。两个小伙子做了有心人,把种植过程的点点滴滴连续在微信朋友圈“直播”。2015年深秋,石斛进入采收旺季,微信朋友圈的很多朋友成了客户,两小伙子的“仙草”卖到了全国各地。
  那阵子,两人每天忙得像陀螺。早上五六点钟起床,顾不上吃早饭,钻进大棚采摘鲜条,“因为许多本地客户是当天下单,当天拿货,时间紧。”两人不是忙碌在大棚里,就是奔波在送货的路上。
  钱家庄在海拔400多米的山顶,从山顶开到东白湖镇是盘山公路,最险峻的地方是近180度的转弯。有一次,周峰驾着面包车送货,急转弯处与一辆客车相撞,周峰连人带车掉进深达几米的乱石沟里,幸运的是,车毁了,周峰却安然无恙。也就在那一年,小哥俩鼓了腰包,换了新车。生意忙的时候,不少村民被请来帮忙,这让大家都增加了收入。
  去年,受市场影响,石斛价格狂跌,但“西岩云间”的铁皮石斛没有降价,老客户依然争相订购。“在朋友圈看到的,挺感动,这个石斛也真心不错,我买回来全是自己吃。”海南客户杨先生前年买了15公斤,去年以来又买了25公斤。
  如今,他们的石斛已进入丰产期。“去年亩产量超过了300公斤,今年预计更多。”周峰说。绍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