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同弓乡种粮大户洪云海是个远近闻名的种粮能手。近日,他开始检查农机具,做好春播育秧准备。
机手走上种粮路
“种田讲科学,更讲良心。”近日,在洪云海的乐海家庭农场,他告诉笔者,去年流转了750亩田地,其中早稻与晚稻各种了300亩,再生稻种了400亩,还有50多亩种了单季稻,除去成本,种粮利润有35万元。“有国家的政策补贴,种粮还可以的。”
洪云海是同弓乡金川源村人,今年40岁。“我能够走上规模种粮的道路,与父亲的支持分不开。”洪云海介绍,农村土地承包到户时,他家分到良田7亩多。父亲洪顺国是个种粮能手,后来通过租赁,到2000年已发展到20多亩粮田。
洪云海原是跑运输的拖拉机手,因为父亲是种粮能手,耳濡目染下他也积累了不少种粮经验。2003年,他一边跑运输,一边与父母、妻子耕耘着20亩地。“2004年,为了赶农时,我们就买了一台收割机,我也不再跑运输,一门心思种粮了。”洪云海夫妻有文化,父亲有种粮经验,新老结合,经过十多年辛勤耕耘,原来是儿子帮父亲种粮,如今是父亲协助儿子种粮,实现了种粮的新老交替。
种田全程机械化
“我真正尝到机械化种田的甜头,还是从大规模种油菜开始的。”2007年,洪云海承包了500多亩地种早稻。其间,他又种了100多亩油菜。
他说,当时敢种这么多油菜,全靠机械。用机械开好沟,再把油菜种子直播到田里。到了油菜成熟时,他就开着收割机去收割,两天时间就收割完,省力省时又降低了劳动成本。“那年的菜籽油价格不错,一亩利润达400元。”之后,他每年要种一两百亩地的油菜。
2010年,洪云海开始探索“早稻+再生稻”的科学种粮模式。当年,早稻亩产达到450公斤,再生稻亩产也有150公斤。
经过多年实践,2016年他种的早稻平均亩产达550公斤,再生稻亩产高达325公斤。“再生稻要提高产量,关键是肥田。”洪云海分析说,在收割早稻的前一周他要在一亩田里施15公斤尿素,等早稻收割后,又施肥,正因为土壤肥力高,再生稻就生长得旺盛。
2013年,洪云海创办了“常山乐海家庭农场”,如今,农场从耕作、催芽、育秧、插秧、治虫防病、收割、运输、烘干、储存等,全程机械化操作。
农机服务众乡邻
“以前规模种粮,最难的是晒稻谷。”2007年,他种了500多亩早稻,他一边收割,一边把湿谷运到3公里外的新都工业园区厂房门口等地翻晒,早上晒出去,晚上收起来,一批谷要连续翻晒3天才能晒干。7月下旬的一天,天气说变就变,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晒场上晒的2万公斤稻谷顷刻间被暴风雨卷得七零八散,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万多元。2009年,他种了800多亩田,水稻开割后,白天他与父亲将稻谷晒在马路上,夜里在路边搭个棚轮流守夜,睡了4个月。“那个辛苦从来没有过。”2010年,洪云海痛下决心建仓库,购买烘干机。他计划建一座仓库,集置放农机具、储存稻谷、机械育秧、谷物烘干等为一体。而建仓库资金投入要80万元,加上设备投资60万元,共计140万元。自筹加银行贷款外,还缺口80万元,夫妻俩东拼西凑才凑齐。洪云海说:“很多不可抗拒的天灾及发展过程中的烦心事,都得靠自己去战胜、克服和解决。”
解决了晒稻谷与储存粮食的难题,科学种粮的道路越走越宽广。“现在,我有3套育秧流水线,4台烘干机。”洪云海相告,育秧流水线每年育秧面积达5000亩,而烘干机除了为自己农场烘稻谷,每年还替农户烘干稻谷1000多吨,每年农场支付雇工工资达20万元。“种粮不仅讲科学,更要讲良心。我种田,病虫害是统防统治的,治虫只有两次,稻米质量放心又好吃。”最让洪云海高兴的是,这几年,农场的优质米卖到了10元一公斤。“今年估计3月份开始育秧,要种700亩早稻。”洪云海对种粮越来越有信心。
胡宗仁 徐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