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浙江畜牧兽医

农大硕士林昌俊和他的“猪小乖”

  “往年养一头猪,只能卖两三千元,而现在我们一头猪能卖到7000元。没有你的帮助,哪有今天的好行情!”手里攥着厚厚一沓钞票,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家住丽水市莲都区峰源乡新砀村的农户尤金文对硕士“猪倌”林昌俊充满感激。这是1月初发生在峰源乡新砀村的事情。
  林昌俊的真实身份是丽水市莲都区峰源乡农技站畜牧员。他本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尤金文是林昌俊提出的“猪小乖”项目的参与者之一。“猪小乖”项目计划采用传统的一家一户养殖模式,不使用配方饲料,只用农家蔬菜、粮食等煮熟喂养,同时选用当地老品种,加上当地山好水好空气好的生态优势,确保猪肉品质健康美味。
  在莲都区峰源乡,参与“猪小乖”项目的农户还有不少。每当看到农户们卖掉辛苦照料一年的猪,“猪倌”林昌俊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虽然我不养猪、不赚钱,但我正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它能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做出我们的特色。”林昌俊说。
  2016年初,峰源乡谋划利用农业生产,精准助农增收。这就需要有技术、有抱负的专业人才来帮助村民创富。刚毕业工作不久的林昌俊为了能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与当地政府一拍即合,发起传统家猪养殖项目,谓之“猪小乖”项目。
  在这个村子里,参与“猪小乖”项目的养殖户大多年龄偏大。“这里地理位置离城区较远,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子里的是中老年人,每天要去收菜、打猪草、煮猪料、喂猪,一天下来也比较辛苦。采用传统方式养殖的土猪,在市场上能够卖出好价钱,无疑能使他们勤劳致富。”林昌俊说。
  带领农户养猪创富的过程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顺利。林昌俊说,一开始,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确定猪的品种。2016年初,他不停地奔波于畜牧部门与峰源乡的各村之间,请教专家,了解农户的想法;还带着村合作社的负责人和部分农户,实地跑到种猪场考察。经过论证,最终确定采用莲都区本地的一个老品种——碧湖黑猪。“选择碧湖黑猪,一方面是由于它肉质好,另一方面也想保护我们本土的优良品种,把它做出特色。”林昌俊介绍。
  确定品种只是第一步,之后,他又跑遍每一家农户,指导他们清理栏舍、做消毒防疫,迎接小猪入栏。几经周折,好不容易把小猪仔送到各家各户。
  这时,他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那几天,正巧遇上阴雨天气,小猪仔来到新环境之后,因为温度、气候、海拔、饮食等因素,都产生了应激反应。”林昌俊说。为此,他几乎每天都在村里转,挨家挨户查看小猪的状况,指导农户做好保暖、干燥等措施,让这群小猪仔安全度过了应激期。
  现在,林昌俊手下掌管着乡里60来头土猪。平时,林昌俊每周都下村走一遍,观察猪的生长情况,与农户交流探讨,解决在饲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农户眼中,这位大学生就是他们的依靠。去年6月14日晚上8时多,一个电话让小林心头一紧,原来是农户家里的一头小黑猪生病了,四肢无力,无法站立。小林一听,二话不说开车往村里赶。山路十八弯,在疾驶20多分钟后,到了农户家。小林直接来到猪圈,打开圈门走了进去。借着手机电筒的亮光,他仔细检查小猪的身体,向农户详细询问当晚的猪料。小林怀疑是由于猪料熬煮过程中,未进行充分搅拌,导致部分叶类猪料没有完全熟透,产生了亚硝酸盐,使小猪产生了中毒反应。于是,小林采取了传统的放血疗法,在两次放血之后,这只幸运的小猪体温趋向正常,也能够站立了。他一直在农户家里守到晚10时,一边向农户讲解猪料熬煮的注意事项,一边时不时观察小猪的情况,直到确认安然无恙后,才返回乡里。
  林昌俊说:“在学校里,我学的是现代规模养殖技术,而‘猪小乖’项目采用的是传统家养模式,所以我也在不断摸索学习,从农户那里也学到了很多土办法。”在林昌俊眼里,就算工作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林昌俊在努力养出高品质高山土猪的同时,也不忘发挥年轻人的创造力,和一帮同事开展了一系列宣传营销活动,让这批“猪小乖”卖出了好价钱。兰剑 蒋洪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