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浙江畜牧兽医

生态养猪种果树 农旅融合卖风景

钱万强“二次插队”创办生态农庄

  •   □本报记者 金国栋
      30多年前,杭州城里有个名叫钱万强的年轻人,背着包袱来到桐庐县分水镇“插队”。他一干就是四年,之后,返回杭州工作。1998年已在城里当老板的他,怀着梦想“二次插队”,回到分水镇新龙村承包了千亩荒山开发农业,创办桐庐万强农庄。
      如今,钱万强和他创办的万强农庄“出名”了。在这里,养猪场的猪粪尿发酵处理后,成了果树、牧草的优质肥料;果园吸引游客前来采摘观光,牧草用来喂猪……钱万强的这套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养猪场的污染问题,同时还带来了比单纯养猪更高的经济效益,该模式在省内外推广,吸引了不少养殖户参观。记者日前来到桐庐万强农庄,探索老钱出名的秘密。
    做给农民看 带着农民干
      桐庐万强农庄位于桐庐县分水镇新龙村。出了桐庐县城,中巴车在弯曲的山路上绕了1个多小时后终于来到农庄。“欢迎欢迎,你看山下这几幢洋房就是我们的生态牧场。”一见到记者,老钱就迫不及待地介绍起来了。记者放眼望去,山坡上都是郁郁葱葱的梨树和桃树。山脚下,绿树丛中,点缀着几幢“排屋”,那就是万强农庄的养猪场。
      钱万强告诉记者,1974年,他18岁那年,来到分水插队。经过了四年的艰苦锻炼,1978年回城。之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很快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
      “我在农村的时候,整天想着能早一天回到城里,可回城后我又时常在梦里回到农村。”老钱对那段艰苦岁月,始终难以忘怀。
      1997年的一天,钱万强约了几个老知青,一起回到曾插队落户过的分水龙潭村旧地重游,看望老房东。钱万强惊讶地发现:十多年过去了,村子没有什么大改变。这次“怀旧之行”,让钱万强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心为当地农业发展做点什么。与几个朋友一商议,他们决定承包荒山搞生态农业。“山上种果木,山下养猪,种养结合,猪粪肥田”一开始,他们就怀着最朴实的生态循环理念。钱万强当时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搞生态农业,自己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就这样,40岁的钱万强“二次插队”到桐庐。
      1998年,他把老婆孩子丢在城里,独自回到了山里。他承包了1200亩土地开发农业,请来农大教授做规划,在山上建起了果园和猪场。他从浙大弄来优质梨树苗,从外地引来“外三元”优质种猪,还建了一个苗圃。他一开始想得很乐观:投入50万元,三年后就可以见到效益了,而果园、猪场、苗圃三个项目中,只要有一个搞成功,就可以带动农民一起致富了。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冷酷。钱万强刚吹响创业的号角,就被“技术壁垒”撞得头昏眼花:由于不懂养殖、种植技术,他种的苗木死了70%;他养的小猪也接二连三地“呜呼哀哉”。他在荒山上苦干三年,投下的50万元也很快没了,再投资,又没钱了,这一来,几个合伙人全都顶不住了。
      几个合伙人撤资走人,钱万强没走。他坚信自己走的“生态农业”之路大方向没错,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钱万强为了心目中那个“生态农业之梦”,豁出去了。为了筹资,他把杭州的房子和出租车公司及出租车全部抵押;为了学习种养技术,他到浙江大学向教授讨教。在浙大华家池校园内,他曾先后向畜牧、农学、园艺、规划设计等28位专家学者“拜师学艺”。
      随着技术实力的不断增强,转机出现了:山上的果木越来越茂盛,养的猪头头又大又肥。
      如今,周边的农民纷纷尝到了甜头,有的在万强农庄跟着老钱一起干,有的依托万强农庄的名气自家也开了农家乐。
    让猪粪尿成为生态循环的“核动力”
      现在的万强农庄占地700多亩,其中,500亩是果园,种了桃、李、梨、猕猴桃等果树,200亩种瓜菜。猪场年出栏生猪2000头。
      穿过果园,记者来到了山脚下的养猪场。直到走进养猪场的大门,我们才闻到了些许异味,但并不强烈。养猪场里,几排猪舍非常整齐,场区内外很整洁。在猪场一角,一名工人正在操作机器处理猪舍里清理出来的排泄物。
      钱万强说,这台是干湿分离器。猪栏里的排泄物通过机器实现干湿分离:猪尿液通过高压水泵抽到山顶的蓄粪池里;分离出来的猪粪,经过发酵,再由工人运上山作肥料。顺着他的指点,在场区角落我们果然看到了一个露天堆粪场,而场区里的异味也正是这个堆场发出来的。“猪场里的猪粪猪尿都被利用了,真正实现了零污染。”钱万强自豪地说。养猪场所处的山谷比较封闭。“如果污染处理不好,常年累月下来,别说吸引游客来观光,就是自己也没法呆。”
      如此一来,农庄完全实现了“封闭式循环”,实现了粪尿等污物的资源化利用。猪粪尿发酵处理后,臭味不见了,成了果树、牧草的优质肥料。
      据测算,经过生物技术处理的猪粪尿,为500余亩果树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每年仅此一项可节省化肥50吨左右,折合20万至25万元;有机肥的使用还有效改良了土壤,提高了土壤肥力,增进植物生长,苗木、果树根系发达,长势强旺,六年生果树平均亩产增加230公斤,而且水果糖度平均增加0.8至1.5度,口感更鲜美。由于果品安全质量有保证,农庄水果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比其他产地的果品每公斤高出1元左右。
      万强农庄创造的这套“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不仅解决了养猪场的污染问题,同时还带来了比单纯养猪更高的经济效益,走上了生态环保、立体循环、良性发展的新路子。
    农庄成休闲观光“景点”
      2007年,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钱万强开始“牵手”三产,致力于农庄的转型升级。2009年5月,集餐饮、休闲、度假、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万强农庄“农家乐”开门迎客。他在山上建起了现代风格的小木屋,使四方游客不仅可以体验果园“采摘乐”,还可以停下脚步过一过“山居的日子”,白天领略山庄的山泉美酒,晚间欣赏山上的疏枝淡月……
      钱万强打响了“旅游牌”!
      万强农庄,从此进入“一产带动三产,三产为一产服务”的经营模式。“生态、绿色、有机”成了农庄最具吸引力的亮点。满山的桃、梨、杨梅、猕猴桃、樱桃、草莓次第成熟,游客在各个季节都可以在此体会到采摘水果的乐趣。钱万强还不断推出新项目,如4月份,农庄架起茶锅翻炒茶叶,让城里的游客能够观看到茶叶的生产流程;与学校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来农庄猪舍观看母猪生产;把游客分成两个“生产队”,在马铃薯地里举行“拔草比赛”……
      背山面湖的万强农庄,就这样“火”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这里享受田园生活,来山庄开同学会、战友会的人在这里找到了“感觉”,许多省内外的培训、体验,也安排在了这里。
      2016年,万强农庄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参观者有100多批次。
    创业路上的“父子兵”
      提到万强农庄,当地人都会伸出大拇指夸赞“两代知青”,因为钱万强是老知青,而他儿子钱源则是“现代知青”,他和父亲一样,也把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农村土地。
      钱源21岁那年大学毕业后,没有考虑留在城市,而是追随父亲的脚步来到了万强农庄。在这块土地上,他和父亲一样肯吃苦,为了照顾生产的母猪,他多次夜宿猪棚。
      与父亲钱万强相比,钱源在创新方面更胜一筹。如在打“旅游牌”的过程中,他请教专家,边学边干,自己搞设计,跑采购、当监理,从建房到修路,都是他一手管理,一干便是三年,直到2011年建成集餐饮、休闲、度假、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农家乐”并开门迎客。
      如今,父亲钱万强腾出更多的精力打理农庄,儿子钱源则全权负责万强农庄内各类养殖生产的电子管理系统、多媒介宣传平台维护和对外接洽业务,父子“两代知青”实现了优势互补,万强农庄也越来越“强”了!
    图为钱万强正在介绍他的生态牧场。本报记者 金国栋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