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浙江气象

二十四节气: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这是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的独创,反映的是太阳运行周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气象知识,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殷商时期,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如今已流传到世界各地。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审议,将“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农事操作的指南针
  由于历史上我国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和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因此,二十四节气主要根据这一带的农业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对农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十四节气中有反映季节的,也有反映气候、物候的。反映季节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8个节气,表示季节的转换,并清楚地划出一年四季。反映气候的节气分为二类,一类是反映热量(气温)状况的,共有5个节气,即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另一类是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个节气,反映水汽凝结、凝华现象的有白露、寒露、霜降3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小满、芒种、惊蛰、清明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一年中季节转换和温度、雨水的变化,因此,与农事活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获得农业丰收,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气象经验,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活动,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至今仍为农民所喜用。同时根据经验总结出许多“农谚”,如浙江地区有农谚:“春分下谷,谷雨插秧”(早稻),“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冬小麦),“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杨梅采收),“惊蛰前挖金,春分后挖银”(茶园春耕)等等。
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
  每个节气的到来,都预示着气候的变化,物象的交替。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人们的农事劳作,而且全面地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话,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并由此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例如,许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物资。又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冬至时节,有的地区人们吃麻糍粽子,有的则吃汤圆水饺等,虽然因饮食习惯而不同,但都称“节气食品”。清明扫墓,冬至祭祖,成了各族人民的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农耕文化还反映在大量诗歌、对联、农谚、童谣等方面。如“气候农事诗”“七十二候诗”“二十四番花信风”“二十四节气诗歌”“清明节气弹词”“节气百子歌”等,大量的对联、农谚、童谣更是不胜枚举。如有一副节气对联为:“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很有韵味,也很准确。
  俗话说“花木管农时,鸟鸣报农事”。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规律与天气变化息息相关。人们将二十四候(从小寒到谷雨)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叫做这一候的花信风。二十四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植物开花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农民群众利用这一自然现象来安排农事活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黄寿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