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论坛

推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思考

  •   特色小镇建设是我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招,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一大决策。最近,我们对部分特色小镇开展了调研。
      迄今,我省已创建特色小镇79个,固定资产累计投资1101多亿元,集聚各类企业3.7万家,引进“两创”人才1.6万人。特色小镇已成为加快新兴产业振兴发展的新推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的新引擎,集聚“两创”人才的新高地。
      然而,特色小镇建设是新生事物,发展中必然有烦恼和困惑。从调研的情况看,有些特色小镇还存在产业基础不够扎实,同质化竞争压力较大,文化功能、旅游功能、社区功能等释放不足,规划布局尚需科学规范等问题,亟须研究和破解。
      “好艄公善借八面风”。去年以来,中央层面相继出台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多次提到浙江的小镇建设;国家住建部日前公布首批127个特色小镇名单,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新形势下,须把加快建设特色小镇作为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抓手,让浙江的特色小镇成为未来的创新中心,为全国特色小镇建设当好领头雁、排头兵。
      ——特色小镇建设须注重特色活力和人文涵养。特色小镇要在“特”字上做足做好文章。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和“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三生”融合建设理念,进一步做好整体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工作,指导和鼓励各地特色小镇发展建立在以产业为依托的基础上,根据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做好本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努力体现区域差异性,积极提倡形态多样性,不断彰显独特魅力;坚持稳中求进、均衡推进,切实防止照搬照抄、“东施效颦”、千镇一面,避免出现劳命伤财的“空壳小镇”“撒钱小镇”“作秀小镇”。
      确保形态上的特色小镇成为产业上的大镇、城建上的名镇、聚才上的重镇、文化上的强镇,最终要靠人、靠文化。时下我们的特色小镇声名还不甚响,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影响力的文化人和“最强的大脑”,建议参照法国巴比松小镇和中国古代村落的乡绅文化,寻找和培育适宜于特色小镇的“新乡绅”,如吸引本地的知识文人和在外做事的成功人士,来担当小镇建设的经济顾问、文化参事等。
      ——特色小镇建设须强化要素支撑和政策扶持。破解发展难题,培育特色优势,确保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主要得靠小镇自己创新打造,但也需有政策的强力支持。
      一要加强智力支撑。筑巢难引凤是当前一些小镇面临的一大困惑。尽管各地纷纷出台人才政策,但往往是“撒胡椒面”式或是“普通粮票”法,这能吸引一般的年轻创客,可难以吸引大师型、特殊型、领袖型人才,难以形成多层次、复合式、高效能的人才“众创空间”。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以大手笔人才新政来招才引智,建立健全小镇人才激励机制,大胆让一些离退休的高知和文化人士充任小镇“诸葛亮”,或可视情设立特色小镇人才协会和特色小镇建设咨询委或院士专家工作站。
      二要增强创新驱动。营造激发企业家活力的创新环境,大力孵育更多创新主体,吸引富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或研发中心落户小镇;倡导支持与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多为小镇提供科研技艺和排忧解难服务;着眼厚植“双创”沃土、助圆创业好梦,协调有关高校院所,增设培养特色小镇急需人才的专门学科。
      三要强化要素保障。各地在推进小镇建设上遇到诸如资金、技术、土地等保障问题,尽管已有相关政策,但一些特殊情况尚需特别政策。比如,为解决一些小镇的特殊困难,建议出台特色小镇专项资金补助办法。小镇建设要力争节约集约用地,更多利用低丘缓坡山地、滩涂资源和存量建设用地。但对利用留用地发展新兴产业的项目及其建设主体需有扶持政策,对老园区或老厂房转型升级的改造要鼓励支持,对小镇个性化设计和改造最好列入新型城镇化范畴。时下,各地特色小镇的人才住房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亟需有关部门统筹协调解决。
      四要增添安全满意度。虽然浙江是全国最安全的区域之一,但鉴于特色小镇大多处于城郊接合部或边远山野,须切实做好小镇建设中的安全防范、特别是创业人员的安保防护工作。同时,一些旅游功能强的小镇,其安全生产、工艺保密及游客人身安全须加以重视。还有,如何更好释放特色小镇的旅游功能也是需要研究破解的课题。
      ——特色小镇建设须完善考核机制和有效服务。推进全新的特色小镇建设,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勇于创新,努力打造体制机制灵活、新兴产业集聚、传统产业升级、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并可作全省乃至全国示范引领的美丽特色小镇。
      一要建立健全特色小镇考核办法。各特色小镇由于原有产业基础不同、创建时间不同,其考核评价的基础不一致,现行考核办法及指标的科学性不够强,似乎“一刀切”。因各小镇产业定位不同,按照同一指标体系进行考核,缺乏有效性和公平性。须综合各方意见予以完善,视不同小镇的所处阶段、产业定位,制定个性化的考核标准,对非传统产业门类的小镇增加适用于新兴产业的考核指标。同时,可适当延长小镇建设时间,防止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二要简化重点项目建设审批流程。须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减少行政干预,特别是加大对初创期企业和创业者的服务力度。一些小镇建设主体反映,一些需上级审批验收项目耗时过长,特别是涉及指标调整(如留用地项目审批和验收)更是如此,当进一步简化相关手续,开辟绿色通道。
      三要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特色小镇自身的发展能力当很强,同时要在市场竞争中葆有优势。应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引领、创业者主体”的运作方式,营造更加公平、开放和宽松的市场环境,以“店小二”精神开展“菜单式”精准服务;为弥补政府监管和服务不足,增强其内生动力、激发潜力,需积极引入独立的第三方,为入驻企业提供诸如要素保障、法律咨询、市场推广、技术孵化、供应链整合等专业性中介服务。
      四要用好互联网强化市场对接。如何围绕“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乘势并借力在乌镇连续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成果,使特色小镇更智慧,成为小镇创新发展的助推器,需要主管部门加强这方面的统筹和助力。
      作者系省政府参事调研组
    (成员:桑士达(执笔)、徐金才、姚升厚、方泉尧、袁中伟、邢越生、朱新力、何一枫、卢亦愚、陈守义)
      青瓷小镇位于龙泉市上垟镇,围绕“龙泉青瓷”主题特色,旨在建成集文化创意、产业创新、青瓷体验、艺术交流于一体的青瓷主题小镇。 张铖 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