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耐心与定力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农业已然成为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从六个方面着力:
  第一,要让正确的市场信号起决定性作用。尽快从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的困局中走出来,重新激发市场机制的活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手棋”。应以降低价格扭曲程度、校正资源错配为方向,以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为原则,“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
  第二,要以农业补贴政策转型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可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转型为“农业绿色发展补贴”,与农业生产者减肥、减药、节水等绿色发展措施挂钩。无论“农业绿色发展补贴”,还是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抑或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都应体现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聚焦、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生产方式发力的政策取向。
  第三,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是应对城乡人口结构变化和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控制农产品人工成本过快上涨、增强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的根本出路。推进“三权分置”改革,要在维护承包户权益和经营者权益之间寻找平衡点,不宜把土地流转收入视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地租过高的问题也应引起高度关注。
  第四,要以绿色产能的增长接替边际产能的退出。生产成本高于市场长期均衡价格的产能,是不健康、不可持续的产能,也是需要市场出清的边际产能。促进这些边际产能有序退出,必须找准支点,特别是要把外部负效应内部化,让采取这种生产方式的人付出代价,让其有压力退出;实行轮作休耕补贴,让其有动力退出。同时,要让绿色、健康产能的增长跑赢边际产能的退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第五,延长和重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偏低,局限于土里刨食、多功能性特征发挥不够,是我国多数地区农业的软肋。要以农业为基础,以提高农业就业密度和农民分享比例为方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六,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目前,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政策轮廓日益清晰。在价格倒挂常态化的情况下,无论口粮、谷物还是其他农产品,自给率取决于三个因素:边境防火墙、产品可贸易性和消费者选择。从长远看,能寄予希望的是消费者的选择,即寄希望于消费者愿意花更高的价格购买国产农产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让国内消费者愿意为国产农产品付更高价格。
  改革注定会触及各方既有利益,也注定会面临一些阻碍,但各界理应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有耐心和定力。实践表明,在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景下,对调结构、转方式容易取得共识。一旦供求关系逆转,农产品价格涨幅过快,增产就会成为农业政策的核心目标。为避免重蹈浅尝辄止的覆辙,当产量和自给率步入下降通道时,需要保持战略定力。
  我们应该把握住农业政策走向的大趋势,无论国内农产品供求形势如何,都应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追求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在改革深入推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长效机制的构建,特别是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方面,要更多地依靠法律武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