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亘中国生猪产业链20年的“猪周期”,眼下正受到有史以来最高进口量的“洋猪肉”的挑战。巨量进口的背后,是悬殊的生猪内外价格差,目前美国生猪价格约为每公斤5元,中国是每公斤17元。现象背后,中国生猪产业链的真实图景是什么?
“洋猪”绞杀国内猪价
今年前10个月,共有139.4万吨猪肉漂洋过海,进口到中国。据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1-10月累计进口猪肉量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32.8%。“美国目前生猪价格约为每公斤5元,中国是每公斤17元。”美国肉类出口协会副总裁何嘉德说,今年中国猪肉进口量相比去年出现很大增幅,主要原因还是中美较大的生猪价格差异导致的。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猪肉生产国以及消费国,每年,中国的猪肉消费量都在5500万吨上下,根据粮农组织的预测,到2022年,中国猪肉消费需求有望达到6078万吨。“洋猪肉”围城,“猪周期”变革在即。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认为,猪肉进口量猛增与猪周期的变形互相影响、互为诱因。
“猪周期”生变
在最近的一轮猪价波动里,“猪周期”的变形表现得异常明显。
通常意义上的“猪周期”,是以相邻的猪价最高峰时间间隔为一个周期,包括了猪肉价格上升和下跌两个阶段。一般情况下,猪周期的轨迹是:肉价上涨-散户挤入-养殖规模扩大-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散户退出-规模缩小-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这个周期过去一般3年左右有一个轮回。
根据冯永辉的研究,从2013-2015年长达3年的猪价超强亏损期后,“猪周期”开始变形了。“从2003年开始,涵盖一个涨跌周期的完整猪周期时间分别是3年、4年、5年,明显看出从2013年持续到2015年的3年亏损期,养殖散户大量退出,猪周期正在拉长,波动幅度越来越大。”冯永辉说。
正邦科技董事长程凡贵说:“生猪养殖行业的参与群体数量正在减少,从今年1-9月份南方母猪的存栏数量上看,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下降趋势,也就是说,赚钱的时候,大家反而不养猪。”“猪价从去年下半年起飞,并在今年五六月份达到了最高值,但是根据农业部公布的全国生猪存栏数据,今年的蹊跷之处在于:并没有出现像往年一样,一看猪价涨了大家便疯狂增加生猪存栏,也就是说,‘猪周期’开始变形了,猪周期的超高盈利点出现后并未带动产能的疯狂扩张。”冯永辉说,“变形原因一是此前2013年到2015年上半年近3年的深度亏损期让很多散户出局或者元气大伤,二是中国的生猪规模化势头发展迅速,三是进口猪肉迅猛围城,填补了国内消费缺口,也冲击了国内生猪市场。”
另一方面,环保严令之下,生猪供给格局也在悄然影响“猪周期”。
于2014年1月开始生效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法规性文件,随后农业部重点调减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规模,引导生猪养殖向玉米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而“南方水网地区”,共涵盖11个省市,其生猪产能约占中国生猪产能的三分之一左右。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南方水网地区共调减生猪存栏1600万头。
警惕“洋猪肉”冲击
倾向于用产业链逻辑思考进口猪肉冲击的冯永辉,对生猪产业是否会遭受廉价进口猪肉的冲击十分警惕。“当前中国生猪产业令人担忧的现状在于,中国的养殖业产能占全球50%,但养猪成本却大大高于国外,一旦低价的外国猪肉大量进入,势必在中国的生猪产业链还没完成升级的时候,便挤垮很多养殖户。”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养殖户倒了,那么与之相关的种猪、饲料、兽药、疫苗、屠宰等产业链上下游也都会因此而陷入困境,并开始大幅缩减产能,关门退出的企业会大幅增加。”冯永辉说,“猪价大跌的周期里,从2014年到现在,全国饲料企业倒闭了上千家,就是因为养猪行业亏损太严重了,饲料企业生产的饲料卖不出去所致。”
数据显示,2012年、2013年饲料企业数量分别为10858、10113家,2014年下降至7000余家,到了2015年降至6000家左右。
(据人民网 熊剪梅/文 2016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