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近日发布《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辅导机构市场规模已超8000亿元,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辅导机构教师规模为700到850万人。
8000亿元是什么概念?回顾2015全年财政收入最高的是广东省,9364.76亿元,江苏、山东分别以8028.59亿元、5529.3亿元位列二三位。也就是说,我国中小学辅导机构市场规模已经与一个发达省份全年的财政收入相当。
据悉,近几年,中国中小学阶段在校生总数稳定在1.8亿至2亿人左右,构成了课外辅导行业规模庞大的潜在用户群体。尽管体量巨大,但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中还未出现任何一家机构占市场份额超过1%,体现了这一行业的碎片化特征。《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家长非常同意或者比较同意课外辅导是中小学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的支出欲望较强,超过三成家长表示“给孩子报辅导班不管花多少钱都愿意”,26.6%的家长“愿意拿出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一半用于孩子的课外辅导”。34.5%的家长表示“课外辅导的支出上限是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0%”。
同时,家长对于辅导机构的教师认可度普遍偏低,有近三成家长对辅导机构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持质疑态度。同时,家长对于辅导机构教师流动性大也表示了普遍性的担忧。近半数家长认为教师的频繁更换不利于孩子在辅导机构接受长期持续的个性化教育,也很难达到持续性提升学习能力的目标。“辅导机构的教师普遍面临职业发展通道不明朗,专业发展存在自发性、偶然性等特点,绝大多数机构没有能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帮助,教师普遍缺乏职业归属感,”有专家分析,这都是未来抑制辅导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当然,学费价格过高、无法及时了解孩子在辅导机构的学习情况、沟通机制不够完善等也是家长的担忧之处。
对此,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念鲁分析:“辅导行业一直以来存在着办学理念和专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课外辅导教育的教师专业水准和服务水平也参差不齐。从行业整体来看,个别辅导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违背教育规律和国家教育的事情也并不少见,这些做法引起了社会负面影响,也对参加辅导的孩子带来了伤害。”
(摘自《人民日报》 赵婀娜/文 2016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