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于今年年底正式进行登记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将对全国所有的农业经营单位、农业经营户、行政村和乡镇进行调查,涉及3万多个乡镇、60多万个村委会、2亿多农户,通过对普通农业经营户普查表、规模农业经营户普查表、农业经营单位普查表、行政村普查表、乡镇普查表、农作物播种面积遥感测量6张普查表中500多个指标的深入调查,全方位描绘出我国“三农”事业的10年巨变。
农业普查惠农利国
回顾过往,自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至今的10年间,国家连续出台了10个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10年间,在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相关政策支持之下,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广袤的农村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如此日新月异的“三农”发展,亟须通过农业普查进行一次全面“体检”。
“这次普查将立足农业,覆盖‘三农’。内容主要聚焦农业现代化、农村新面貌、农民生活新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农业从业者、农业用地、农业生产能力和结构、国家粮食安全、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农民生活方式变化等情况,可以说是涵盖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农业普查也将为我国常规的农业统计调查更新抽样框,从而提高常规农业调查的准确性。“利用这次普查获取的基础信息,我们将建成全新的‘三农’统计信息平台,包括建成农业普查数据库等农村统计调查基础信息系统。同时,也将建立‘三农’信息的‘一张图’,将‘人’‘图’‘数’进行‘时空’一体化的整合,建立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可视化展示系统,从而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可靠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信息。”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司长张淑英如是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此次普查中,首次全面使用卫星影像图绘制普查区地图和定位普查对象;首次在农业普查中应用手持智能移动终端(PDA)采集数据;首次全面推进联网直报在普查中的应用……这一个个“首次”,将极大地提高农村统计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对农村统计方法手段带来变革性影响。
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测量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是一项高新技术,对全国调查系统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无人机遥感测量对山地和海拔起伏较大地区的农业调查,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国家统计局昆明调查队无人机主飞手刘迪对此感慨万千,“过去用皮尺测量误差太大,而无人机遥感则不受地形和作物限制,能精确测量地块面积,还可以利用农作物光谱不同,实现农作物产量调查功能。”利用无人机代替调查员的双眼、双腿和皮尺,改变了过去由普查员走乡到户、手工测量和农户自测为主的数据采集方式,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障了普查员的安全,最关键的是数据质量有了保证。
以往搞的两次农业普查都是对“人”的调查,尽管我国农产量调查从2010年前后就开始推行以耕地作为调查对象的对地调查方式,但在农业普查中以“地”为普查对象的还是首次。所谓对“地”的普查,就是对农作物种植地块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地覆盖要素的普查,其数据是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对地块和农作物分类识别,在对样方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对农作物面积的空间测量。
人们评价第三次农业普查的种种创新是“农普历史性的突破”,它将有利于全面摸清农业“家底”,有利于统计数据更加真实、准确、全面、及时,统计普查自此实现了崭新的跨越。
(摘自《农民日报》高文/文2016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