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警惕“种粮不赚钱”损伤农业根本

  □谢佼
  当前国内一些粮食产区出现了负面苗头,种粮效益降低,一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严重亏损,部分种粮大户心态消极,存在观望、减租、退租等情况。种粮不赚钱,势必带来连锁反应,将从源头上损伤农业根本,迫切需要尽快拿出解决办法。
  现在的农村,人力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已转移到城市就业,仍在农村坚持种粮的,是通过土地流转进行大规模耕种的种粮企业或大户。在这种结构下,种粮企业、大户面临种粮不赚钱的困境,如果看不到希望,那么他们会自发选择要么调整品种,要么减租退租。前者因为土地的大规模集中,一旦改种粮为种经济作物,那么在全国范围内极有可能会造成种粮面积的大幅度波动,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如果出现企业和种粮大户大踏步退出农村土地,叠加上农村人力结构的空心化,很可能会导致大量的耕地撂荒。
  长期以来,对于农业的口号都是“稳粮增收”,只有增收才能稳粮,“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稳粮,才能稳住整个国家的底气。所以,解决种粮不赚钱的难题,是当前稳住农业根本的当务之急。
  为什么种粮不赚钱?大体说来,就是种粮成本高,粮食价格低,种粮食入不敷出。
  成本高,高在农村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农村普通人工费用已由2008年前的每人每天50元左右,上涨到目前的每人每天100元甚至150元左右。加上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农业机械和土壤改良的成本,种植粮食的总体成本一直在逐步推高。有专家说,中国农业已进入高成本发展阶段。
  成本高还高在种植业的高风险。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而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非常薄弱,农业科技的进展多集中在品种优化等作物本身,靠天吃饭的大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扭转。
  价格低,则是受国际粮食价格竞争的影响。目前,一些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明显高于国外农产品到岸的完税价格,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的封顶效应开始显现。有粮食专家透露,东南亚和我国接壤的地方,边贸流入最多的就是粮食。而国内的粮食加工市场基本上是放开的,在市场自由竞争中,国产粮食很难竞争得过进口粮食,造成国内粮食价格一直被压低。
  对此,国家很早就启动了粮食直补、粮食托市收购等一系列措施,但从现实情况看,种粮不赚钱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综合问题,各个环节都存在有待破解的障碍。比如,粮食直补,很多地方是补到土地承包人账户上,即使这位农民可能远在“北上广深”工作和生活,而对实际种粮人却激励不够。又如,粮食种植结构的问题,粮食收购企业因粮价倒挂的经营风险,粮食深加工难、销售难等等,说起来都是千头万绪。
  当前,农业改革也逐步进入“深水区”。粮食作为国之命脉,迫切需要用改革精神厘清问题根源,透视“十二连增”背后的风险,通过顶层设计,确立国家粮食一条主线,增强涉粮各部门各环节服务于主线的系统思维。让政府的手带动市场的手发力,改变种粮不赚钱的现状,保卫我们的粮食安全。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