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杨凌紫
这几天,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嘉奕粮果蔬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寿荣割完晚稻,脸上洋溢着喜悦。今年他采取的“大棚生姜、甜瓜-晚稻”种植模式又获得了良好效益。他向记者介绍,12月中旬开始在大棚种甜瓜、小番茄,3月中旬开始在大棚种生姜,3月下旬到6月上旬收获甜瓜、小番茄,6月下旬到7月中旬收完嫩姜,6月下旬到7月中下旬开始种晚稻,11月中旬收获晚稻,收完晚稻再翻耕施肥为下一年做准备。采用这一种植模式,土地的利用率高了,老张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上半年,生姜、甜瓜等作物平均每亩收入超2万元,晚稻平均亩产556公斤,产值1500多元,扣除生产成本,姜、甜瓜和晚稻等三种模式每亩净利超过1.5万元以上。”张寿荣笑着说。
据了解,老张这种“大棚生姜、甜瓜-晚稻”种植模式只是南湖区新丰镇近年来推广的“万元千斤”种植模式中的一种。所谓“万元千斤”模式就是在单位土地上,以发展设施农业为基础,按照种植大棚瓜果蔬菜与高产晚稻的不同时令要求,优化农作制度,实现全年亩收入超万元,亩产粮超千斤。
2006年,在省农技推广基金会的支持下,新丰镇率先试点“大棚生姜、甜瓜-晚稻”种植模式。嘉兴市南湖区农技推广基金会秘书长景筱荣向记者介绍,大棚能避雨栽培,可减少瘟姜病及甜瓜、蔬菜等作物的多种病源传播,从而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同时生姜、甜瓜等经济作物与水稻实行水旱轮作,可使土壤保持良好通气性,不仅有利于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繁衍,减轻土传病虫害和排除土壤连作障碍,还能达到培肥地力的作用。
“这一种植模式等于把原来一年一熟姜改为姜稻两熟了。一开始基本都是一季大棚作物,再种一茬晚稻,大棚作物一般经济效益较高,再种一茬晚稻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如今不仅是大棚作物,露地作物也有多种‘万元千斤’种植模式,粮食作物也不仅限于晚稻,还有种玉米的。” 新丰镇农办高级农艺师姚金林介绍,目前全区“万元千斤”模式由当初的“生姜-水稻”扩展到“大棚甜瓜-晚稻”“大棚蔬菜-晚稻”“大棚生姜-晚稻”等八种模式,部分农户还采用“两棚三膜”种植技术,进一步缩短了农作物生长周期,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
据统计,在省市区三级农技基金会和当地农技部门的共同推动下,南湖区新丰镇“万元千斤”模式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今年上半年,全镇采用这一种植模式的面积达1.8万多亩,占全镇耕地的34%。截至目前,三级农技推广基金立项资助新丰镇“万元千斤”模式的推广资金达97万元。
“万元千斤”种植模式不仅对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而且成为一批中小散生猪养殖户停养转行首选,推动了当地畜牧业转型升级,改善了生态环境,使新丰镇农业走上了生态、高效的良性发展路子。“去年,新增加的‘万元千斤’模式种植面积中,有5186亩是全镇中小散养猪户停养转产而来的,占新增面积的73%。”姚金林告诉记者,由于种植效益好,农户不养猪,收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更喜人的是,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河里不再臭水横流,空气质量也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