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对发展农产品电商的一些思考

  □丁少伯
  农产品电商被誉为最后的“电商蓝海”,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在此背景下,作为农村流通主体的供销社,虽然普遍感觉农产品电商市场巨大,应积极参与,但从实践看,因投入大、获利少甚至亏本,有一种赔钱赚吆喝的困惑。做还是不做?该怎么做?怎么兼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个个问题摆在面前。笔者根据近年来嘉兴市供销社系统发展农产品电商的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给出一些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嘉兴市供销社系统发挥扎根农村、网点众多、直联农民合作社和种养基地的优势,推进上下联合、社企合作,通过“线下体验、线上购货”“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线上消费、线下服务”等多种措施,探索出农产品电商发展新路子。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共有农产品电商企业20家,2015年实现电商销售额6725.8万元,今年1-6月销售额突破3700万元。
  作为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发展农产品电商,既是优势所在,也是形势所需、农民所盼。但供销社涉足电商既有“先天不足”,也有“后天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不足,一些地方对农产品电商持观望和怀疑态度;二是人才缺位,对从事电商感到力不从心;三是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保鲜运输难,同时资源受限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自建网络平台投入大,效益不高;四是电商标准化不够,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信用体系不完善,难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笔者认为,供销社发展农产品电商当务之急是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认清形势,主动顺应“互联网+”潮流。加快推进实体网点标准化和信息化改造,实现“线上线下”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推动传统生鲜农产品连锁企业拓展网上订单、社区直销门店配送业务,开拓线上虚拟交易、线下实体配送的新模式。
  其次,要清晰定位,加大自有品牌开发力度。注重挖掘特色农产品背后的故事,全面展现产地生态环境、农产品生产加工流程,满足消费者对放心农产品的需求;孵化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
  第三,要量力而行,搞好与知名电商的合作。目前,国内、省内第三方平台发展已较为完善,供销社可采取借用第三方平台为主、发展自有平台为辅的策略,目的是节省建设成本、迅速拓展业务、学习经营经验。待客户群体稳定、成熟后,再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布局建设自有平台,形成多平台协调发展的局面。
  第四,要加强培训,多层次、多渠道培育农村电商人才。针对专业电商人才稀缺的现状,应积极与本地高校、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培训机构、电商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合作,培养一批本土电商管理人才。也可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建立“淘宝大学”等机构,通过“实地指导+在线传授”的模式,为农村电商培育经营人才。积极参与各部门举办的涉农电商创业大赛、技能大赛,挖掘创业项目,为农村电商创业营造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嘉兴市供销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