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益新
本报讯 近日,杭州市富阳区矮子仙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友英打来电话说,她仔细阅读了本报10月22日产业版刊登的《“懒人经济”催生自动化种植 让室内变“花园”》一文后,深有感触,想着合作社马上要开始种草莓了,要是有了这个装备,那就不用担心雨水多,光照不足,草莓生病等问题了,想和智能栽培设备经销商余晓丽联系一下,大面积使用智能栽培设备是否可行?
记者随即联系了余晓丽。她告诉记者,目前智能栽培设备以家用型为主,每个设备里面一般放一颗种子长出一根苗,中草药、花卉、果蔬都可以种,很多都市白领喜欢种蝴蝶兰、牵牛花、豌豆菊等颜色鲜艳的植物。“目前3个通风孔的设备售价598元,6个通风孔售价1180元,如果要整亩地用上智能栽培设备也有先例,需要我们上门测量订做。”余晓丽说,目前上海、广州、千岛湖等地的一些蔬菜瓜果基地也用上了智能栽培设备,既能保证植物有充足的光合作用,也能给乡村旅游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她表示,郑友英可随时来她的基地参观考察,她们也可到郑友英的合作社做规划设计。
郑友英在和余晓丽通过电话后对记者表示,今年极端天气较多,合作社的枇杷几乎绝收,如果合作社土地上智能栽培设备行得通,她想今后走设施农业之路,以保证农产品产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