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让农民工“薪安”更心安

  □王琳
  又到岁末年尾,辛苦了一整年的农民工兄弟或许又在心中隐隐担忧:工资这道坎儿,能不能顺顺当当迈过去?近日,人社部、发改委、公安部等12个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决定从11月15日至春节前在全国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体现了党和政府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决心。
  农民工心里不踏实,是因为欠薪的旧病总也治不好。自2002年以来,我国就对欠薪行为发起整治行动。2011年,“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被列入《刑法》。最近几年,每到年底相关部门和地方都会组织执法检查,各部门也在逐步完善预防和处罚机制,欠薪在相当程度上有所缓解,但农民工讨薪的场景依旧年年上演。
  欠薪难治,根源在于有关方面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有那么一两个个案,媒体报道一下,政府推动一下,或许能得到解决。但这种“样板”式的治疗法覆盖面毕竟窄了点。也正基于此,今年有关部门和地方的治理举措,体现出更多釜底抽薪的意味。“组成联合督查组对部分重点地区开展工作督查”,加大执法力度的意图可见一斑。北京市46个政府主管部门联手出拳,恶意欠薪的失信企业的新项目立项、用地手续、规划审批、施工许可将全部被“叫停”。这对于强化治理举措的威慑力,进而推动问题的最终解决,无疑是必要的。
  “薪安”才能心安。在治理恶意欠薪上,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行之有效的欠薪预防机制,不给无良企业以钻空子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让他们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精细系统的工作,将“劳有所得”落实到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身上,农民工才会有更强的获得感,才能带着笑容、带着尊严,播种希望、走向明天。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