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乡村故事

锣鼓声声,唱响故土腔韵

天台道士岩村传承民间戏曲

  •   在台州市天台县三州乡道士岩村流传着一句老话:“锣鼓响,脚底痒。”这不,天色刚暗,90岁的村民陈树千听见锣鼓声,匆匆扒了两口饭,便往村文化礼堂走。他知道,村里的“坐唱班”又在排戏了。“天台坐唱”是一种极其震撼的老腔。道士岩村的“天台坐唱”班目前有11人,年纪最大的73岁,最小的还是“90后”。他们平时干农活,接到邀请即可演出,不着戏装,无需道具,厅堂里、檐廊下,只要有地方摆数条板凳,坐下来就能唱。远近村民得了空就过来看他们排练。
    锣鼓声响百年
      已是九旬高龄的陈树千是名副其实的老戏迷,年轻时唱过两年老生,如今一听到锣鼓响仍管不住腿,一定要去看看。
      陈树千到村文化礼堂时,来看演出的人已经不少。坐唱班的人马坐在板凳上边奏、边说、边唱。胡琴、二胡、锣鼓接二连三,时而高亢悠扬,时而舒缓如云。村民卢鹤龄听得津津有味,他说:“小时候,村里的老祠堂天天有人排戏,小孩子三五成群来看,总是能听到咿咿呀呀的唱戏声。现在‘天台坐唱’又回来了。”“天台坐唱”又称“落地唱”,发源于清末,是田埂上的曲艺,流行于天台三州乡、白鹤镇一带,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生旦净末丑,吹拉弹说唱,演员们都坐在凳子上完成,唱腔讲究“煞辣”“硬朗”,豪迈的唱腔带着乡土的气质。
    村班声誉鹊起
      悠悠百年过去,“天台坐唱”依然声音响亮。村民们说,年近六旬的村党支部书记、坐唱班班主田玉溪是最大的“功臣”。
      田玉溪从小喜爱音乐,耳濡目染下,吹打弹唱样样都会。后来他考入舟山市小百花剧团。2000年冬,回到村里的田玉溪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当时村里还没有专业的坐唱班,村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村里曾经风光的坐唱班重新建起来,不能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失传,这和田玉溪的想法不谋而合。
      田玉溪将大家召集在一起,购置乐器,开始练习。从最初的自娱自乐,到后来提高技艺,道士岩村的“天台坐唱”声誉鹊起。
      这几年,道士岩村的坐唱班在县农民文化节、三州乡茶文化节、济公国际文化旅游节、浙江非遗赶大集、天台传统戏剧展演等重大活动中亮相,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去年底,“台州市优秀曲艺节目上海专场展演”在上海兰心大戏院开幕,压轴出场的就是道士岩村的“天台坐唱”。乡野间的艺术登上了都市大舞台,他们的表演征服了台下所有的观众。
    播下传承种子
      村里面的表演几乎天天都有。上个月,“天台坐唱”老剧目《开弓解合》晋级天台县“天天大舞台”乡村文艺季展演,并闯入总决赛,也入选了天台今年的春晚。坐唱班平时也经常去新昌、象山、宁海等地进行戏曲文化交流。
      道士岩村的坐唱班成员都是憨厚朴实的村民。一次,“坐唱班”应邀为天台县首届农民村晚演出。那天早晨,村中的老艺人拿上乐器、锣鼓出了家门,不料遭遇大雪封路。“雪快要没到膝盖了。”田玉溪比划着说,“山下到县里有30多公里路,15人带着乐器徒步走了近3个小时,一面大鼓几个人轮流扛着走。虽然辛苦,但大家觉得为观众演戏,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今年大年初一,坐唱班在村文化礼堂演出,全村男女老少都跑来了,会唱的都上台露了一手。“那样热闹的场面很多年没有见过了。”村民陈妙凤说。
      前不久,“天台坐唱”在天台始丰新城广场举办的“天台传统艺术展演”中再次唱响。唱开场的中年人嗓音透亮,一个高八度转调,博得围观村民掌声一片。
      如今,“天台坐唱”已成为台州市非遗项目。作为一门传统民间戏曲,田玉溪相信它一定会传承下去。他家开着一家副食品小店,小孩子来买零食,他总要将家中的乐器拿出来让他们玩,“一来二去,小孩子就有兴趣了。”他将小店当作文化场所来经营,希望将戏曲的种子播在孩子们的心上。
    赵静 徐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