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乡村故事

“蔬菜村”造景记

  南太湖边上有一个叫杨溇的村子,位于湖州市吴兴区的南太湖高新区境内。凭借太湖“夜潮泥”的特色土壤资源,这里的蔬菜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鼎盛时期,杨溇全村800亩菜地还成了市区蔬菜供应的重要阵地。
  时间转至2016年深秋的一天,68岁的杨溇村民孙华兴听说自己的祖屋大变样了,便来一探究竟,木雕梁、木围廊、木门框……全新的装饰让他差点认不出自己的家。
  祖辈都是种菜的老孙是这个“蔬菜村”第一位把老宅拿出来改造的。村党总支书记柏治中说,今年村里已经和22户村民签订了民宿开发的协议。“目前共有5间房已经在改造了,村里投入了30多万元。”柏治中说,杨溇村的发展新路就落在民宿经济上。
  柏家坝是民宿区,周家弄一带是水街,还有一座蔬菜主题公园……在村“两委”的办公楼里,一幅杨溇村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的规划图跃然纸上。杨溇村村委会主任高建新说,杭州的一家设计公司为公园设计了花海,负责种花的就是昔日种菜的农户。“这个规划好!我们是太湖边上的村子,发展太湖风情游有优势。”徐生林是第一批主动签约公园项目土地流转的村民。他说,昔日的杨溇靠太湖种菜,如今要靠太湖卖风景,这一改变让他和不少村民激动不已。
  事实上,杨溇人心中的创新思维一直在。70多岁的村民胡根发曾是一位地道的菜农,如今他是该村的农产品经纪人,村里现有的300亩蔬菜大部分是通过他的团队销往南京、苏州等地,村里蔬菜地的亩均收入也因此能有1万多元。不仅如此,通过鱼塘改造,这座“蔬菜村”也养起了太湖水产,实现了太湖蟹的生态养殖。
  如果说村民理念的变化是杨溇村转型的精神动力,那么村庄环境的不断升级就为杨溇往三产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走在杨溇村一条名叫谢溇港的河道旁,4座新修的石桥依次横架南北。桥下潺潺流水的地方原本是淤泥堵塞的土坝。“水系沟通了,还有景观桥,谢溇港一下子变漂亮了。”村民施阿虎如今成了这条河的长效保洁员,他说昔日的臭水浜如今成了村民养鱼的聚宝盆,不仅改善水质还能有收入。
  这是杨溇提升村庄环境的一个缩影。柏治中表示,2015年开始,杨溇围绕太湖风情的品牌特色,实施了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投入了600万元,用于绿化景观、新建桥梁、溇港疏通等项目工程,把全村8.5公里的河道彻底靓化了一番,秀出太湖人家的风情。今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用于沿滨湖溇港风情区示范点的建设及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 郑嵇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