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食品药品安全

浙江抽检111批次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13批次不合格

买炒货坚果最好选真空包装

  □本报记者 郑慧玲
  本报讯 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是百姓传统休闲小食品,逢年过节更是家家必备。记者11月17日从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了解到,2016年流通环节省本级抽检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共111批次,13批次样品抽检结果不合格(不合格名单详见表格),总体合格率为88.18%。
  据悉,不合格指标分别为质量指标酸价、过氧化值和微生物指标霉菌。与2015年全省流通环节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抽检结果相比
(抽检样品1167批次,不合格98批次,合格率为91.60%),不合格指标种类减少,但总体合格率有所降低。
  “酸价和过氧化值指标反映油脂的酸败程度,其值越高说明样品被氧化而变质的程度越大,是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的主要卫生指标。”省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流通处有关工作人员介绍,炒货食品的原料为农副产品,都是季节性收购,原料贮存过程中,如仓储条件和加工温度控制不严,容易导致原料氧化变质;储存时间过长的原料,特别是经过夏季的原料,其酸价往往会偏高。炒货食品一般含油脂量也较高,会产生挥发性和非挥发性脂肪酸、醛、酮、醇等物质,若加工储存不恰当,由于光、热、空气中的氧以及水和酶的作用,易引起油脂氧化,进而导致酸价、过氧化值等指标超标,过氧化值过高会造成人体胃肠不适。
  在不合格样品中,还有3批次霉菌超标。霉菌可使食品腐败变质,破坏食品的色、香、味,降低食品的食用价值。该工作人员介绍:“霉菌超标原因可能是加工用原料受霉菌污染,或流通环节抽取的样品霉菌超标,如后者则为产品储运条件控制不当导致。”
  该局提醒消费者,坚果炒货油脂含量较高,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如果保存不当,易造成产品变质。购买时,应检查包装是否有破裂。最好买真空包装或者在包装中有脱氧剂的产品。食用时,打开包装闻产品的气味,正常的产品应没有刺鼻的哈喇味;外观应没有发芽、霉变、生虫等情况,口感松脆。已拆封的产品应尽快食用,无壳坚果如桃仁应尽量在1周内吃完,有壳类如瓜子、榛子等可适当延长,但久存会影响口感、味道,同时损失营养。一次食用不完的产品,需将开口密封,存放在阴凉干燥处,以防变质。对花生、腰果等过敏的人群,应注意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防止发生过敏现象。孩子应在家长的监督下食用坚果、瓜子产品,应避免在儿童哭闹、大声说笑时食用,以免引发呛食而堵塞气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