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李杰:蛙声唱响致富曲

  •   说起石蛙,大家都不陌生,好山好水才适合石蛙生长。临安市潜川镇的李杰关掉了经营20多年的养猪场,将猪舍改造成石蛙生态养殖场,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为生态改行养石蛙
      潜川镇中间桥村,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山林幽静、流水潺潺。李杰的石蛙养殖场就在这,外表看上去和普通的养殖场没有多大区别,但推门一看,却别有洞天。
      这是一间面积大概400平方米的房子,一条水泥小径将它分成两半,人造的水池中,布置着鹅卵石和石蒲,感觉像一个生态小公园。李杰说,不要被外表迷惑,惊喜还在这些石板下。
      打开石板,黑黢黢的小家伙展现在眼前,这就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石蛙。肥硕的体形,扁而阔的头部,顶着一双椭圆形的眼睛,像青蛙,却又和青蛙有着很大的区别。
      李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养猪,20多年下来,最近几年每年的生猪出栏量一直保持在1000头左右,在潜川一带小有名气。为什么要转型养石蛙呢?“现在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养猪场位于村中间,影响周围环境。”李杰说,猪不养后,他一直在考虑往哪个方向发展,后来想到应该把马山的植被、水源利用起来。
    栽跟头虚心问专家
      经过一番考察了解,李杰把目光投向了山涧小溪里的石蛙身上。李杰说,从小就知道石蛙好,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还很高,很受食客们欢迎。但野生石蛙是国家保护动物,捕捉不得。要是能利用现有的场地,开展石蛙生态养殖,前景一定不会错。
      说干就干。李杰关停了原来的养猪场,开始了石蛙养殖。“现在看到的石蛙养殖场,正是在原有养猪场基础上改建的。”李杰说,为了得到好的品种,繁殖更加强壮的后代,他到不同地方去引进石蛙的父本母本。
      然而,野生石蛙要进行人工养殖,也不是一帆风顺。首先要解决的,是石蛙的口粮问题。李杰发现野生石蛙对吃比较讲究,不新鲜的不吃,不合口味的不吃。为了搞清楚石蛙爱吃什么,他白天上网查资料,晚上就到山上蹲点守候观察,最终决定把黄粉虫列为石蛙的首选粮食。为此,李杰还专程去外地学习,引进黄粉虫养殖技术。
      解决了吃,接下来就是喝。石蛙喜欢以纯净无污染的山涧小溪作为活动场所,而且昼伏夜出。人工养殖,同样也要遵循这个规律。中间桥村虽紧邻青山殿水库,水质优良,但石蛙却喜欢来自山涧小溪的水。
      李杰石蛙养殖场的水,就来自两公里开外的高山上。为了确保水源的纯净度,李杰花20多万元铺设了专门的水管,修建了蓄水池。每天根据各个养殖室的实际用水量,进行调节分配。
      还有“住宿”环境,石蛙怕生胆子小,又喜阴怕晒。李杰就根据它们的习性,给石蛙建造了一个既有潺潺流水,又水草丛生的“好房子”。走进其中一个养殖室,高挑的房顶,两排水管均匀分布,一刻不停往下滴水,屋子里三面紧贴墙角的是一个环形水池,两边各设置一个水龙头,根据天气、气温的变化,控制水量大小。
      除了这些硬件保障,李杰还在美化石蛙“居住”环境上动起了脑筋,他捡来鹅卵石,随意地堆砌在水池中,边上种上菖蒲等水草,一个水生小环境就这样形成了。
      这不仅仅起到美化的作用。李杰说,石蛙石蛙,顾名思义它离不开石头,石头里的矿物质对它有好处,比如石丛蒲也是生长在石头上面的,有清凉排毒解瘀的作用。
      原本以为做了这么充分的准备,已经摸到了石蛙养殖的门道,但当李杰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意外出现了。
      第一年养的时候,眼看着蝌蚪马上就要进入变态期,却突然出现大批死亡现象。仅仅两三天时间,所有蝌蚪无一幸免,全都死了。李杰说,后来他通过查资料、向专家求教,才得知是由于水温太高,地方太小,养殖密度太大导致的,“当时,猪圈稍加改造后就开始养蝌蚪,5平方米左右的猪圈养了几千只小蝌蚪”。
      初次养殖失败让李杰意识到,石蛙养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每个步骤都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小心翼翼进行才行。平常日子里,李杰吃住都在养殖场,和其他几个工人一起精心照看着石蛙的饮食起居,遇到问题就立即向同行或专家请教。3年的辛勤付出,现在第一批繁殖的石蛙均重已经达到三两,开始正式投放市场了。
    尝甜头养殖扩规模
      李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现在石蛙每公斤市场价在360元左右,3只石蛙就可达到0.5公斤,除去饲料、人工等成本,每公斤利润在180元上下。而养猪由于市场需求和存栏量的原因,价格周期性波动很大,节奏稍微掌握不好,就可能出现薄利甚至亏本。
      除了经济账,还有一笔环境账。一头猪从小猪到出栏,需要的饲料差不多在300公斤左右,作为畜禽养殖里的排泄大户,生猪饲养过程中的排泄物不容小觑,按照李杰这个年出栏1000头的生产规模,造成的环境影响更大。但石蛙养殖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担心。活水养蛙排出的水还可以继续养殖石斑鱼等鱼类。这样一来,就基本实现无污染零排放的目标。
      说到今后的打算,初尝甜头的李杰说,将利用周边迅速发展的农家乐、民宿等带来的有利条件,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发展到存栏5万只,年出栏6000公斤的规模。孙梦蕾
    李杰在查看石蛙生长情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