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心里装着农民的实干家

——记桐乡市石门镇高级农艺师费洪标

  □见习记者 季颖
人 物 速 写
  费洪标,男,1958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桐乡市石门镇农业示范区农技推广及成果转化办主任,高级农艺师。扎根基层30多年来,他刻苦钻研,获得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5件,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1项,组织和参与实施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35项,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公开发表专业论文18篇,主编出版专著2册。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优秀乡镇农技员、嘉兴市十大科技创新风云人物等。
  小小石门镇实施了“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杭白菊微波气流干燥新工艺技术的应用”等农业先进技术20多项,这些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石门镇高级农艺师费洪标和团队的共同努力。费洪标总会尽心尽力地帮农民解决困难,当地农民亲切地叫他“老费”。
  因为常年在基层一线工作,在石门农民眼中,老费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专家。湖羊养殖是石门的农业主导产业,2007年,石门镇想为湖羊申报绿色食品。当时该镇有15万头湖羊,按照绿色食品认证技术要求,15万头湖羊需要2000亩左右的无污染天然牧草或无公害作物秸杆青饲料种植基地来支撑。上哪儿找那么多地来种植牧草呢?老费想到了杭白菊。桐乡是杭白菊的主产地,有6万亩左右的杭白菊种植面积,产生的秸秆不是被扔掉就是被焚烧,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何不加以利用解决湖羊饲料的问题呢?
  说干就干,老费联系专家,与同事及时进行秸秆饲喂课题研究。通过3年多的反复试验,最终发明了“杭白菊秸秆湖羊专用饲料”,它的成功,不仅变废为宝生产出了绿色饲料,还有效解决了湖羊冬季饲料短缺的问题。老费算了一笔账:每亩杭白菊会产生2000多公斤秸秆,回收利用后每亩地能有200-300元的收益,这些可都是农民的额外收益啊。
  5年前,老费发现辣椒一般在7月底采收结束,正好与菊花苗压枝前的空闲时间相衔接,不影响后期菊花压枝发棵。有了这一发现后,老费马上与专家合作进行辣椒和杭白菊套种研究,实验证明,辣椒和杭白菊套种后两者的产量和品质都不受影响,套种后反而提高了杭白菊的抗病能力。此后,这项技术在当地得到迅速推广,改变了以往杭白菊单一种植的结构模式,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30多年扎根基层,老费的发明有一箩筐,他有4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浙江省星火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嘉兴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三等奖各4项。
  当年20多岁的费洪标从部队退伍回乡,便一门心思投入到农业领域中。他没读过大学,也不是农业科班出身,通过自学、函授等,先后完成了高中、大专的课程,成为桐乡市第一位高级农艺师。熟悉老费的人都说,老费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他的努力,他爱钻研,遇到问题非要弄个明白。
  在老费看来,作为一名基层农技人员,要起到桥梁的作用,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把最新的技术送到农民手中。今年58岁的老费,还有不到两年就要退休了,老费说:“就算离开基层农技工作这个岗位,我还要发光发热,继续为‘三农’做好服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