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唐豪
近日,金华市婺城区首家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金华市欣隆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正式挂牌,这标志着这个区40多家粮食专业合作社、18家稻谷烘干中心开始进入抱团发展阶段。
作为全国最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地方性法规的省份,如今在浙江,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像“欣隆”一样,谋求深度合作促发展,提高拓展市场的能力。截至目前,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5989家,成员116万个,带动非成员农户415万户,两者合计约占全省承包农户总数的60%以上。
规模经营促发展
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规模经营是加快合作社发展的主要方法。尽管如此,我省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盲目追求扩大规模,而是坚持做到有条件地扩大社员数量。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通过“预备制”的方式吸收新社员,对新加入的社员进行西瓜种植方面的考察后,再决定是否接纳他们成为正式社员。通过这一办法,保证了入社社员各方面的素质。目前,该合作社已有社员720多个,种植面积7万多亩,年经济效益2亿元至3亿元。规模的提升,促进了合作社的发展。
合作社在扩大自身规模的同时,不忘带动非社员共同发展。近年来,金华群飞粮油机械化专业合作社推行“菜单式”服务,非社员农户只要交一定费用,就能享受到合作社提供的育苗、机耕、机插、植保、收割等服务。据介绍,该合作社每年为非社员服务的耕地面积在2万亩次以上。通过为非社员提供服务,不仅增加了这些农户的收益,也扩大了合作社的自身规模和效益。
位于龙游县小南海镇圩塘朱村的献军种粮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该合作社与绿泉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前者流转后者土地种植早稻,后者依托前者冬季农闲田种植蔬菜,实现了双赢。献军种粮合作社成立以来,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经营的耕地从最初200多亩扩大到目前的3000多亩,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多产融合提效益
依托科研单位积极开发深加工项目是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整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的主要方式之一。新昌县荣越蓝莓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业种植蓝莓的农民合作社,该合作社与大连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学院及辽宁丹东科健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开发蓝莓醋、蓝莓饮料等系列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经济效益。
(上接第1版)
由47家养殖场组成的龙游县龙珠畜牧专业合作社,凭借自身规模和资本优势,构建了“一个基金五个统一”的新型畜牧产业体系,为合作社成员提供信贷担保、良种、饲料、疫病监测诊断、统一屠宰加工销售和环境控制等相关服务。去年7月,该合作社的“九号牧场”品牌生猪在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到当年10月底,累计线上交易额就达78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提供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专业合作社,已占全省农民专业合作总数的61.8%。
临海市的浙江忘不了柑橘专业合作社,集水果种植、加工、销售和农民培训、电商服务于一体。近年来,合作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施品牌化经营,全力打造“忘不了”柑橘品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仅拓宽了合作社产业的市场宽度,也扩大了合作社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加了合作社社员的收入。
为提高经济效益,我省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加速产业的多功能开发。同时,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技能,创新服务模式,做大做强“服务链”,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使合作社在多产融合中进一步做大做强。
多社联合强实力
我省同区域同行业的一些合作社通过整合资金、人才、设施、品牌和市场等资源,组建联合社,进一步增强合作社的实力,提升抗风险能力。
成立于2013年12月的杭州市富阳山居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由当地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组成。该联合社主要经营粮油、水果、蔬菜、水产、蚕桑、禽蛋等6大类具有富阳特色的农产品。2015年,联合社与农村合作银行合作,建立信贷互助基金,银行按照1:8的比例,提供总额1.6亿元的信贷互助基金。互助基金的建立,为联合社扩大经营规模打下良好基础。如今,“多社联合”已在全省遍地开花,到目前为止,全省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51家。
为进一步壮大实力,一些合作社还组建省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浙江良牧饲料原料采购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于2013年10月由4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2家饲料企业共同组建,成员涵盖全省10个设区市,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目前成员社已扩大到1274家。该联合社创新饲料原料采购供应机制,与东北等玉米主产区直接进行产销对接,由联合社根据各成员社需求集中采购和专业化采购,改变了各成员社原先分散采购玉米等饲料的状况,节省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壮大了各成员社的实力。目前,该联合社年饲料原料需求量达185万吨,约占全省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