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本报记者 蔡希师
  近年来,我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做强内功、及时转型,创新经营模式,进一步做强做大。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7664家,固定资产1127.7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499.2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龙头企业在促进我省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现代农业业发展的助推器。
创新科技 龙头先驱动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而要增强带动能力,企业开展科研攻关、加快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不可或缺。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诸暨国伟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正是依托大力培育新品种,使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重新焕发了生机。
  据记者了解,2009年底,因H5N1禽流感爆发,该公司濒临破产危机。在公司总经理李柳萌的主持下,国伟禽业通过与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组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外国专家工作站,引进大量人才从事新品种选育与研发,采用现代育种技术选育出无法被“山寨”的新品种——国绍Ⅰ号,公司种鸭场也晋升为国家级保种场。“科技是创新的基础。”李柳萌说,尝到科技甜头后,“国伟”重新谋划养殖布局,逐步缩小传统养殖占比,扩大科学育种规模,并成立浙江世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攻技术难题。
  各地农业龙头企业依靠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加对农业新项目建设、科技成果应用和技术装备引进的投入,使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向中高端迈进。据统计,2015年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投入科技研的经费达20.5亿元,近三分之一的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比重超过1%;建立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38个,189家企业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或荣誉。
保障安全 龙头作标杆
  在上海、杭州、苏州、嘉兴等地的许多菜场,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膳博士”品牌猪肉售价虽高于其他猪肉,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深受消费者青睐的背后,是这个地处海盐县的公司多年来为打造高品质猪肉付出的努力。
  据介绍,“青莲”饲养的每头生猪的猪耳上都挂有耳标,耳标上有一组编码,生猪从出栏到屠宰场,这组编码使会进入追溯系统。生猪进入屠宰场后,77道加工程序也会载入追溯系统。进入销售环节时,该系统可以形成肉品销售条形码,消费者凭着条形码,就可上网查看肉品质量方面的相关信息。
  “青莲”还设有专门的肉品检验办公室,对产品进行层层检验。走进青莲食品的生产车间,30多个摄像头织就天罗地网,生猪加工工序全部实现了电子实时监控。每一份肉品,都要经过这些生产工序,才能进入门店。“青莲”通过16年努力形成的全产业生态链,构筑起全程质量保障体系,让消费者吃下了定心丸。
  如今,农业龙头企业的主体安全意识、自律意识、品牌意识日益增强,从而有效地保障了我省农产品质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2015年,全省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投入质检、认证、检疫等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经费达3.7亿元,其中242家企业建立专门质检机构,355家企业通过 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
(上接第1版)
产业融合 龙头做示范
  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不仅使全产业链条得到延伸,也为农民带来新的红利。位于嵊州市三界镇的浙江飞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12年成立时流转过来的7000多亩土地,原先是一片荒地。但在“飞翼”投资后,仅每亩土地租金,农户每年就有800元收入,若在这里务工,还有一笔可观的工资性收入。为保障农户收益,“飞翼”还探索股份制模式,在保证农户土地流转收益不变的基础上,再按流转面积折成股份给农户分红。
  历经数年发展,目前,飞翼现代生态农业园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为了实现从基地到餐桌的一条龙配送,园区还配建了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体系。
  目前,全省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与其他农业主体的利益联结模式逐步向股份合作方式转变,实现了全产业链纵向延伸和主体共赢。2015年,全省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保底、股份分红、二次返利、支付租金等形式带动农户428万户,这些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益108.1亿元。这些龙头企业还以固定用工、季节用工等形式向20.1万名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合计支付工资福利29.2亿元。此外,我省一大批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积极走出去,建设高水平的省外农业生产基地,扩大农产品经营规模,有效辐射带动省外农户增收致富。2015年,仅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联结带动的省外农户就达201万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