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废弃桑枝里“长出”亿元产业

  •   编者按:近年来,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创新农作制度作为工作切入点,重视发掘、总结、提升和推广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实践创造,针对浙江人多地少、种粮难增收、农民不愿种粮等问题,摸索和总结出一大批成功的“千斤粮万元钱”等新型农作模式。
      这些模式融农林牧副渔业为一体,合理配置土地、物种、时空等资源,形成了种植业与养殖业多形式结合、循环发展的生态型复合生产体系,有粮经结合、种养结合、粮饲结合、水产生态混套养、林地复合经营、农业废弃物利用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等各类上百种模式,推动了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基层和广大农民的欢迎。本报记者对一批有代表性的新型农作模式进行了实地采访,从本期开始分期刊登,供各地参考借鉴。
    □见习记者 杨凌紫
      眼下,正是晚秋蚕饲养季节。近日,当记者在淳安县临歧镇采访时,发现早些年堆满路边的废弃桑枝条,如今不见踪影,乡间道路干净整洁。同行的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副秘书长胡新光告诉记者,其实,这些消失的桑枝条已被食用菌种植户“收入囊中”,用作种菇基料了。
      在临歧镇梅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库房里,记者看到,已处理好的菌包层层叠叠地堆放着,等待食用菌丝的萌发。“菌包内的培养料70%是桑枝屑。”合作社负责人周鸿春介绍。今年合作社以每公斤0.3元的价格,从周边农民收购了15万公斤废弃桑枝条,粉碎加工成木屑,制成了20万包食用菌生产原料。
      淳安县是个蚕桑生产大县,每年产生数万吨废弃桑枝条。前几年,这些桑枝条大多散落在田间地头,或被雨水冲入河流溪涧,或被直接焚烧,污染农村环境,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难题。
      从2006年开始,杭州市农技推广基金会就在该县资助推广“桑(梨、桃、板栗)枝条粉碎后作菌料栽培黑木耳”项目,同时,从云和县引进2名擅长袋料栽培黑木耳的技术人员,加强对桑枝条生产黑木耳的技术指导。
      在农技推广基金会的资助下,淳安金溢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10家农业生产主体开始采用桑枝栽培食用菌。同时,淳安县也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对种植户的技术培训,重点推广“桑枝-食用菌”种植模式。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总结,这一新型栽培模式推广面积逐渐扩大,并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除了黑木耳,我们还栽培秀珍菇、香菇等食用菌,今年的总收入在40万元左右。”周鸿春告诉记者,如今,食用菌栽培原料已从桑枝条扩大到梨枝、山核桃蒲等农作废弃物,食用菌的栽培品种也从黑木耳、香菇拓宽到珍稀菌、草腐菌类。虽然近年来食用菌价格波动较大,因合作社种植的食用菌品种紧跟市场需求调整优化,每年的收入都比较稳定。
      如今,该县年利用桑枝条等农业废弃物5000多吨,“桑枝-食用菌”栽培产值已达亿元左右,成为淳安县又一产值上亿元的农业支柱产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