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五个月来,衢江区以最铁的决心、最高的标准、最快的速度、最实的作风,持续深入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获得了省委书记夏宝龙的点赞。衢江的实践给我们很多启示:
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思想认识再统一。畜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需要成本投入,需要利润牺牲,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是十分痛苦的。衢江区曾是全国生猪养殖大县,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高峰期生猪存栏超过200万头,散户占比高达77%,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短短五个月,衢江区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如果没有对“养什么都可以,但是养什么都不能污染环境”的清醒认识,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收兵的韧劲,是完不成这一任务的。壮士断腕,绝处重生,衢江能做到,其他地方没有理由做不到。在“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对“养殖不污染环境”有更加清醒而坚定的认识。只有认识再到位,目标不放松,才能做到行动坚决有力。
要精准发力中要害,转型升级明路径。要把畜牧业污染治理好,还得根据实际,分类制定路线图,如何提升,迁到哪里,如何转产,等等,都要有明确的路径。衢江区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治理任务,与该区事先制定明确的路线图分不开。从单纯治污向综合治理转型,从分散养殖向规模集聚转型,从个体养殖向联合养殖转型,从传统粗放养殖向现代标准化养殖转型,从单纯养殖向多种经营转型,五条转型升级路径,均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予以支持,每个养殖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到适合的路子。既保障养殖主体的合法权益,又指明转型发展的路子,政府再用政策推送一把,相信大多数养殖场都会自觉、自愿地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要谋近思远想全局,提升发展促跨越。畜牧业事关老百姓肉蛋奶产品供应,事关农民的增收致富。坚定不移抓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养殖生态化,这是我省推进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浙江省畜牧业“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供给安全、结构优化、强牧富民”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特色化和产业化发展,在全省建设一批美丽牧场。转型是为了提升,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治理畜牧污染影响了产业发展,甚至导致市场波动,影响百姓餐桌,说明治理没有成功,更谈不上转型取得成绩。只有立足明天的发展,谋划今天的治理,才能在治理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在畜牧业转型升级中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站在新的起点上,浙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依然漫长,需要我们继续克难攻坚,勇往直前。